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俊瑞)7月28日至8月9日,资源与环境学院阳光志愿者联盟赴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镇步前村步前小学,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七彩假期”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在助学于都的第十六个年头里,支教队走进步前小学、重回樟坑村学,参观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在三尺讲台上传递华农学子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在山路行走间感受支教队十六载于都助学情,在红星闪烁中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精神。
多元授课,绘就留守儿童七彩梦
7月29日,在与步前村村委会和小学校长邱容福沟通后,支教队的招生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上午九点,家长们带着户口本、身份证在校门口排起长队,队员们登录信息并发放安全告知书,根据学习基础将孩子们分为小班和大班。“我是第一次参加支教实践活动,在参与招生时,我深刻感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对我们课程的热情”,支教队员杨博宇感慨,“虽然通知是九点到校报名,但是七点多家长和孩子就在校门口排队等待。”
步前小学校长邱容福
基于本届支教队多学院跨学科组队的情况,队员们不仅开设了美术、手工、安全教育、数学乐园等基础课程,还开展了世界的诗、“你好,足球”、趣味理科、地理景观、地球演化、食品和农业科普等特色课程。
孩子们在上足球课
作为文法学院足球队队长的杨博宇,将通俗有趣的语言与专业足球技巧相结合,向孩子们介绍了足球的规则,尽管学校的条件有限,没有专业的足球场地,没有先进的训练设备,但并没有阻挡孩子们对足球的热情。在智农2202班刘中诺开设的“立体画——教室的一角”美术课堂上,孩子们模仿着老师的手法,用彩纸、剪刀和胶水,一步步构建出立体的画作。刘中诺表示:“一张白纸,一盒画笔,能创造出多少种可能,我们无从得知,但在孩子们的手中,答案无限。在我心里,课堂始终是孩子的主阵地,而非老师的独角戏。”虽然初次尝试的作品并不完美,但孩子们的脸上却洋溢着笑容,他们在简朴的教室里,用有限的工具和材料,尽情地发挥想象、创造美。
孩子展示画作
再顾樟坑,讲好支教长征新故事
重走支教路,感受助学情。8月3日,支教队一行人踏上了重返樟坑村学的旅程。这所2022年因生源不足而被废弃的学校,见证了支教队十多载的坚持与奉献。条件简陋的教室和办公室,桌椅斑驳,却承载着无数孩子的梦想与希望。
队员们与村民交流
“山里空气很清新,随处可见的农户家的瓜果蔬菜,但这弯弯绕绕的山路实在难走,孩子们上学也是真的辛苦”,支教队队员高靖冉感慨,“支教队之前就在这个深山里一个简陋的小学里,队员们只能住在旁边的道观里凑活,如今是支教队在江西于都的第十六年,看到满是蜘蛛网的小学里有块‘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实践基地’牌匾的时候,真正理解了队长口中的‘传承’。”
“新长征,再出发。”为了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走好乡村支教“长征”路,支教队员们参观了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据悉,纪念园占地约60亩,包括主题雕塑、集结广场和纪念广场等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于都的考察中发出了"新长征,再出发"的号召,强调了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站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我仿佛看到了87年前,红军战士们在这里集结,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队员陈俊瑞说,“乡村支教同样是一项充满挑战的‘长征’路。我们要像当年的红军战士一样,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用知识和爱心点亮乡村孩子的未来,用行动和奉献诠释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队员参观纪念园
支教如炬,照亮于都儿童梦想路
什么叫支教,为什么支教,支教的意义究竟是什么。8月7日,支教队创始人、我校外国语学院2008级毕业生李卉芳和曾接受过几位学长学姐一起来看望支教队员。当被队员们问到建立支教队的契机时,她回答:“当初建立支教队,源于三方面的驱动。首先是对教育问题的浓厚兴趣,我渴望从实践中探索答案;其次是对家乡深深的热爱,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方式回馈这片土地;最后,是华农浓厚的支教氛围感染了我,本禹学长的事迹激励我投身于这项崇高的事业。”
现任支教队队长胡怡表示:“当我看见一个经常拿着老师相机,抓拍我们支教照片的小孩,在黑板上写下想要成为摄影师的时候,他让我更加坚信,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曾经在2010年至2011年被支教的学长杨国栋回忆道:“那时的支教,为我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让我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在我心中种下了教师梦的种子。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教师,希望能够将支教精神薪火相传。”
孩子表达自己的梦想(供图 通讯员 李能杰)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跑下去。”李卉芳表示,“虽然我们无法改变所有的现状,但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点燃希望,为他们的未来铺路。”
据了解,通过13天的切身体会和实地调研,支教团将整合资料并合力宣传,对步前村的教育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助力革命老区留守儿童生活水平的提高。
审核人:熊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