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
首页 / 青春校园 / 正文
【耕读路上】水产学子赴襄阳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环境调研实践活动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朱奕赫 李宇轩)7月12日至18日,我校水产学院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暑期实践团赴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开展跟进式调查,调研该地水生生物多样性以及水生态环境,同时与襄阳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管理科、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等相关工作人员就襄阳市水产产业链建设等情况进行交流探讨。

共研基础问题,探讨水产振兴

在水产学院副院长、教授马徐发带领下,实践团成员赴襄阳市农业农村局与干部何鸣笛、党委书记何家庆等代表就襄阳市渔业产业整体现状进行探讨,发挥专业优势,在当前形势下为襄阳市水产行业发展提供思路。

会上,何鸣笛分别从当地养殖品种多样化及养殖方式多元化、养殖规模稳健化以及设施规模现代化、延链补链精准化以及双招双引精细化和最后养殖理念绿色化以及产品质量安全化,针对供给侧和需求侧数据分析当地渔业发展方向,目前制约襄阳现代渔业产业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方案等方面介绍了襄阳市渔业产业的整体情况。

随后,何家庆表示,落实汉江襄阳段“十年禁渔”目标任务工作,在新改革下应该如何利用渔业资源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且鼓励同学们要明确立场、抓住机遇、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实地下网采样,体验民风实情

在取得当地相关渔政部门的许可后,实践团队带着捕捞工具在刘振和赵建兵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宜城市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的多个选定采样点进行采样。

在初次实地采样过程中,通过观摩现场操作,实践团各成员对刺网和地笼等采样工具的使用有了初步的掌握。两个小时后,同学们将刺网回收,并对收获上来的样本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傍晚时分,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成员借用水果摊摊主的工具对渔获物进行了简单的测量称重。

“‘三下乡’不仅是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更是让我们在下乡实践中感受乡里独有的纯朴与善良,激发我们对乡野的爱与热情。”实践团水产学院水产养殖学2103班成员朱奕赫说到。

在炎炎酷暑之下,实践团成员用汗水在汉江边耕耘,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用行动以及内心感受“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所蕴含的精神。

在经过五日的拉网收网、沿岸调查等工作后。实践团与同行的指导老师经捕捞采样和统计分析,发现该区域物种种类十分丰富,其中包含泥鳅、贝氏䱗、黄尾鲴、银鲴等二十多种常见渔业资源,还发现了马口鱼、间下鱵等稀有渔获物,并于7月16日上午6时30分发现水陆两栖动物——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这个发现展现了近几年在国家的保护下,长江流域的水质更加优良,更加说明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良好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成功地恢复许多物种的多样性,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级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了解乡民鱼情,实地调研市场

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和视频拍摄相结合的方式对宜城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宜城市水产市场现状进行了调研。

实践团成员利用在等待收网期间,对采样点附近的垂钓者进行了采访。团队成员走访几十位汉江边的垂钓者之后,总结发现:宜城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汉江区域,由于禁捕之后,汉江的水质得到了改善变得愈发清澈,并且湿地公园管理处还定期安排人员进行巡逻和清理垃圾。政府在推进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仍面临汉江上游个别企业污水排放问题。

结束采访之后,实践团成员前往宜城市所有的水产市场开展市场调研。经过分析统计了解到,在十年禁渔政策颁布后的一段时间内,部分渔民面临破产,导致市场上的水产品价格有所增高,人民群众对水产品的消费能力下降。不仅如此,实践团还对所有市场的鱼价和售卖情况进行统计整理,发现宜城市存在供给需求差异和消费差距的情况。

水产学院水产养殖学2103班祁木易在完成社会实践调研后由衷感慨道:“作为新时代的水产人,我们将牢记这次实践经历,日后不仅要利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审核人 马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