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周熙)11月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研究员做客“硕彦讲坛”,带来题为“科研人生与科学家成长”的专题报告,校长严建兵和50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报告。严建兵主持报告会。
曹晓风院士作报告(学通社记者 常思羽 摄)
报告会现场(学通社记者 常思羽 摄)
提问互动(学通社记者 常思羽 摄)
“我本科毕业时需要在直接工作或继续深造中进行选择,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我是热爱科研的,所以选择了继续读研深造。”曹晓风表示,事业选择应当与兴趣爱好相统一,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喜欢做的事情里,则要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或者避免做一些非常不擅长的工作,这样可以保持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个人兴趣和大学生活开启了曹晓风的科研之路,恩师阎龙飞先生的指点则让她更加明确科研方向。“在以前网络和物流不发达的时期,阎先生克服困难收集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文章以获取科技前沿信息,因此他的研究非常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并应用了诸多新技术,在他的指导下,我也曾三次变更研究课题。”曹晓风谈到,三易课题的经历促使她阅读更多的文献,不仅让她养成刻苦努力的好习惯,还增长了知识见识,极大程度提升了她的科研自信,使她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更加乐于挑战新课题。
曹晓风认为,一名科学家的成长不单单是从学生向老师、独立PI向合作导师等身份发生转变,更重要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平衡好个人事业与家庭和谐、个人成长与集体智慧、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三重关系。“1996年,我在英国约翰因纳斯中心做访问学者,那里是当时全世界做植物科学研究最好的地方,但是那时我的爱人在美国读书,因此我需要在留英还是赴美中做出选择,最后我决定为了家庭前往美国。”曹晓风表示,很多从事科研工作的夫妻都面临着分居两地的问题,但是分开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夫妻双方要互相包容才能对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平衡事业和家庭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此外,她强调,除了夫妻之间相互包容,年轻的老师们也要包容自己的孩子,学会接纳孩子的不足,要孝敬老人,感恩老人为支持子女发展的付出。
针对个人成长与集体智慧的关系,曹晓风表示,科学家同时兼具团队负责人和导师的多重身份,因此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十分重要。“导师必须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不亚于产出成果,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老师要教会学生做事的方法,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要关心关爱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曹晓风强调,好学生离不开好老师的教导,而成功的老师身后也有很多优秀学生的支持。“好导师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师生要共同成长进步,但有时学生如果不理解老师的安排,也不要直接否定拒绝,应当先认真考虑再积极和老师沟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曹晓风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特别是从事科研工作后,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就永远无法脱离导师的“大伞”,难以取得科研上的突破创新。
“我在UCLA的时候,当时的条件还比较简陋,那个实验室曾被废弃了两年。我刚回国时,实验室也是用一间废弃馆藏室简单改造装修的,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发展,仍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曹晓风认为,科学家要有思想、有态度,团队负责人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物质条件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团队的软环境和硬实力更加重要。针对青年人才成长,她指出,科研团队要积极托举青年人才,青年人才也要勇于担当,坚持不懈,积极开展协同合作。“我和杨远柱老师从2004年开始合作研究水稻温敏不育,10年前发表第一篇文章,但是觉得研究不够深入就继续推进,直到今年又有了重大突破。”曹晓风强调,面对重大研究,科学家之间的精诚合作与守望相助十分重要。”
虽然在美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发展也十分顺畅,但在经历了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和“9.11事件”,看到美国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后,曹晓风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于是她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发展。“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是科学家要有家国情怀,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另一方面则要把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切实为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作贡献。”曹晓风谈到,当前为响应国家“落实两藏战略,践行大食物观”的号召,缓解饲料粮对粮食安全造成的隐患,她和团队聚焦田菁这一具有抗盐碱、高蛋白、广适性等特点的饲草开展研究,并在全国多个地区开展了不同互作模式和技术应用的实验,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曹晓风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针对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做真研究、解决真问题。”
曹晓风和参会的青年师生进行了提问交流,她希望青年学者保持科研兴趣和好奇心,不随波逐流、不盲从,明确研究方向后就专心致志、潜心科研,做好面对困难、承受挫折的长期心理准备,努力在科研工作中取得新的突破。
审核人 朱正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