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我校在肠道微生物调节水生动物病毒的温度敏感性方面取得进展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玉军)近日,我校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水产学院刘学芹教授团队在Microbiom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regulates the infectivity and pathogenicity of SVCV at different water temperatur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肠道微生物是影响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温度敏感性的重要因素,阐明了高温富集的狄氏副拟杆菌产生去氧胆酸抑制SVCV的机制,为SVCV的防控打下基础,为其他温度敏感病毒的研究提供借鉴。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SVCV)主要以鲤科鱼类为感染对象,其流行范围大,感染谱广,造成的死亡率高,对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威胁。SVCV的发病特点是季节性流行,显示出高度的温度依赖,在水温10-17℃的春季时暴发造成鱼类的死亡,当水温超过22℃时几乎不发病,SVCV这种低温致病、高温不易致病的独特温度敏感性现象背后的科学机制亟待揭示。

图1 狄氏副拟杆菌调节SVCV温度敏感性的模式图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28℃(高温)和16℃(低温)养殖的斑马鱼模型验证肠道微生物可以影响不同温度下SVCV的感染性和致病性。不同温度养殖斑马鱼的肠道微生物测序发现高温斑马鱼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显著高于低温斑马鱼。将不同组的肠道微生物联合分析发现,狄氏副拟杆菌可能在高温时发挥抑制SVCV的作用。利用细菌定植实验发现,狄氏副拟杆菌可以抑制低温下SVCV的感染。肠道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关联分析发现狄氏副拟杆菌与多种次级胆汁酸密切相关,在低温斑马鱼的饲料中添加不同胆汁酸的方法发现去氧胆酸是不同水温下SVCV的感染性和致病性区别的重要因素。此外,去氧胆酸的拌饲投喂虹鳟也提高了虹鳟对低温易感的弹状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抵抗力。综上,本研究运用了多组学技术、微生物移植和代谢物添加等方法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影响SVCV的温度敏感性,发现了狄氏副拟杆菌产生去氧胆酸抑制SVCV增殖,并且去氧胆酸具有广谱抑制低温易感的弹状病毒的潜力,为水生动物病毒的防控打下基础。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博士生张玉军为本文的第一作者,水产学院刘学芹教授、动物医学院叶静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水产学院已毕业博士高岩、博士后李陈、水产学院张永安教授、夏威夷大学鲁元安教授也参与了本研究工作。

点击阅读原文

审核人:刘学芹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