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红黄壤耕地质量提升现场会在咸宁举行

DSC_7864

查看试验产品

DSC_7983

田间了解试验情况

DSC_7925

谭文峰教授(右一)介绍项目进展

南湖新闻网讯(记者 川竹)“产业科技导向,现场最重要”“看起来很震撼,强、中、弱酸区分治理”“形成经验,多年调控、久久为功”……7月3日上午,红黄壤耕地质量提升现场会在咸宁双溪桥镇国家农业科学咸宁实验站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西农业大学徐明岗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员及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等单位相关学者,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谭文峰教授、史志华教授、蔡崇法教授、汪明霞教授,校科发院重大项目管理处处长杨毅等50余人参加现场观摩。

在咸宁双溪桥镇李沛村和毛祠村,徐明岗、沈仁芳一行详细了解了针对长江中下游坡耕地红黄壤与中低产稻田的突出障碍因子开展的相关工作。

“今天看了现场很受鼓舞,尤其是针对不同的酸化场域形成了不同的科学应对模式,”徐明岗院士强调,“解决土壤退化酸化的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工程,要进一步加强科学试验,形成技术集成,进一步推广、示范和应用。”

沈仁芳表示,解决土壤酸化的问题,“‘现场’是最有说服力的,‘现场’是最能讲圆满故事的,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形成亮点、形成产品,从土壤这个最根本问题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田坎上,蔡崇法教授深情回顾了几代华农人在咸宁开创的土壤改良的历程。“早在‘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期间,杨补勤、李学垣等老一辈教授们就选定咸宁做为土壤酸化的典型治理区,40多年来,一代代学人不断积累才有了如今的成效。”他表示,现场看起来“很震撼”,要继续结合咸宁土壤的独特情况,再接再厉、各个击破,为长江中下游土壤改良提供示范和经验。

DSC_7821

详细了解

DSC_8109

听取介绍

DSC_8080

现场点评

据了解,针对长江中下游耕地产能提升的重大需求,项目按照“专项定位-目标导向-切入问题-突破瓶颈-优化集成-示范推广”的技术路线,重点突破坡耕地红黄壤酸、瘦、薄和低产稻田冷、渍、浅等关键障碍因子消减的产品和技术,结合抗逆品种筛选和高效栽培技术与种植模式,构建分区分类综合治理模式,搭建产学研推用结合平台,推动区域农业高效化和特色产品产业化。

据谭文峰教授和史志华教授介绍,项目针对弱酸性土壤氮肥施用量大、酸化风险高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冬种绿肥+配方施肥+硝化抑制剂”的控酸稳产技术模式;针对中度酸性土壤酸害较小但土壤中营养元素流失严重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化肥减施+秸秆还田+有机肥增施”的阻酸培肥技术模式;针对强酸土壤酸害铝毒较重、修复后增产潜力大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化肥减施+秸秆还田+有机肥增施+石灰类物质”的长效抑酸技术模式。

“我们后续将结合实验小区监测结果,进一步优化耕地酸化分级分区治理技术,开展千余亩水田和旱地的技术集成以及模式集成应用。”汪明霞教授表示,希望再通过几年努力,改良土壤酸化退化面貌,推动区域农业高效化和特色产品产业化。

审核人 史志华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