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贺宏伟 王燕燕)近日,以“好‘柿’发生——探寻金黄果实背后的风味密码”为主题的学术晚茶活动在倍阅书店举行。园艺林学学院罗正荣教授与研究生们共同探讨交流柿子甜蜜风味背后的分子奥秘。
罗正荣教授为同学们讲解(通讯员 陈鸿霞 摄)
“提到柿子,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罗正荣教授围绕绘画、摄影、工艺、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介绍柿子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并深入讲解了甜柿与涩柿的本质差异。他指出:“柿子内含有一种独特的成分——单宁。涩柿中的单宁能够被唾液溶解,一旦品尝,口中便会感觉到强烈的涩味,因此这类柿子被称作非完全甜柿;而甜柿中的单宁大部分是不溶性的,不会因为唾液的接触而溶解,因此食用时几乎感觉不到涩味,故称之为完全甜柿。”
谈及柿学研究的重点方向时,罗正荣强调:“完全甜柿是产业发展和遗传改良的首要目标。”罗正荣领衔的团队目前专注于中国甜柿的自然脱涩基因研究及其应用,已成功研发出H1-36(华柿1号×罗田甜柿)、H9-1(鄂柿1号×雄株1号)以及鄂柿1号×太秋等多个新型中国甜柿种质资源。这些成果显著提升了中国甜柿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成为与日本甜柿并列的柿品种独立类型。受罗正荣团队系列研究成果影响,自2012年起,国际柿学界将柿的英文名称由“Japanese persimmon”更新为“Persimmon”。他还提到,团队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是运用遗传转化与基因编辑技术,通过砧木遥控接穗经济性状,培育出综合性能优越且易于栽培的新品种。
在科研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罗正荣始终不忘回馈社会。他认为,作为高校老师,不仅要在实验室潜心耕耘,还要让科研成果服务于产业。随后,他着重介绍了柿学研究对我国产业格局的深远影响。他谈到柿园标准化优质安全生产体系的建立,不仅促进传统产区提质增效,还带动了技术革新;种质资源的筛选和遗传改良成果加速了新型甜柿产区的蓬勃发展,使得更多的地区能够实现“因柿致富”,让更多人能够享用到鲜美可口的甜柿。
参会同学提问(通讯员 陈鸿霞 摄)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当柿子还呈绿色时便采摘下来进行脱涩处理,它的营养价值会打折扣吗?”来自园艺林学学院生态学专业的许丽华提出了疑问。罗正荣讲解道:“首先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柿子的绿色意味着它尚未完全成熟,与香蕉、柑橘、苹果等可以提前采摘的水果不同,柿子在其成熟前的最后一个月还会经历一次重要的生长阶段。如果提前采摘,不仅果实较小,口感也会变差。因此,我们应该在柿子完全成熟时采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享用柿子的营养价值。”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的王安然提问:“目前市面上颇受欢迎的巧克力柿和团队研究的脆柿有什么不同?”罗正荣表示:“巧克力柿的脱涩过程主要受乙醛的影响,让可溶性单宁转变为不溶性单宁,从而在果实表面形成褐斑,导致颜色加深。而我们团队研究的脆柿则含有自然脱涩基因,无需依赖乙醛与可溶性单宁的结合,因此果实可以保持原有的色泽。”
罗正荣教授和同学们合影(通讯员 陈鸿霞 摄)
“一生一事(柿)钻研学术,一心一意服务产业。”活动最后,罗正荣期望同学们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拥有明确的行动目标,选择合适的实现路径,具备坚定的学术信念,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自身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审核 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