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严建兵在《大国种业》通识课讲授玉米种业科技创新

南湖新闻网讯(记者 晏华华)9月11日下午,《大国种业》通识课在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B座报告厅开讲。校长、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严建兵以“玉米种业科技创新的一点思考”为题授课。来自全校不同学院的百余名同学现场听课。

校长严建兵授课(记者 晏华华 摄)

undefined

课后,同学们围住严建兵提问交流(记者 晏华华 摄)

严建兵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述了玉米起源的故事,分析了中外种业发展态势,交流了关于中美玉米差距及对策的思考。

严建兵讲道,玉米作为世界种植最为广泛的作物之一,其起源问题一直争议不断。主要有两个假说,一个是保罗·芒格尔斯多夫提出的“三成分起源说”,另一个是乔治·比德尔提出的“大刍草单一起源假说”。而他和团队综合利用考古学、分子生物学、群体遗传学等研究手段,联合美国学者提出了玉米起源的新模型,即“二次起源假说”,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通过这段探索历程,严建兵告诉同学们“科学研究只有真理没有权威”“科学研究要加强国际合作”等治学理念。

严建兵介绍,当前,全球人口增长带来粮食需求提高,这让种业市场前景可观。生物育种产业迅速发展,助推全球农作物种业及农药市场规模突破千亿美元,这其中,跨国种业公司竞争加剧与合作加强相叠加,种业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剧。全球种业巨头经营理念正在转变,尝试利用数字科技赋能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全球布局。结合以往经验看,未来全球种业将呈企业农化化、创新驱动化和大品种底盘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历年中央1号文件都关注种业发展,农业发展空间与需求稳定增长,国家全面实施种业振兴,孕育了大市值种业龙头土壤,但对标美国种业仍有较为明显的差距。通过分析全球和中国种业现状,严建兵鼓励同学们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找准科研方向,实现创新突破,为攥紧“中国种子”贡献智慧。

严建兵分析指出,受限于地理、遗传、技术等因素,中美玉米单产存在差距且有扩大趋势,如何扭转这一趋势,需要从知识体系、创新方式和组织模式等方面变革科研攻关模式,并根据产业需求明确攻关目标。种业的核心是优良种质、优质的工具和资源以及优秀育种家,未来要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赋能育种工作,进一步提升育种的效率和质量。通过讲述在先正达、未米生物公司等种业企业就职校友的事迹,严建兵引导同学们向校友学习,展望2035年和2050年,同学们正值“当打之年”,要茁壮成长为支撑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种业科技创新人才,为我国建成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据了解,本次课程是《大国种业》通识课的最后一讲。为带领我校学子感受大国种业的魅力与文化,培养知农爱农情怀,学校开设《大国种业》课程,由院士傅廷栋、张启发、邓秀新、张献龙、桂建芳教授,校长严建兵、育种专家叶志彪、赵书红教授等8位专家授课,主要围绕油菜、水稻、柑橘、棉花、水产、玉米、蔬菜、畜禽等多个主题,讲授我国种业的奋进之路及前沿趋势。

审核人 王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