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我的支教故事”(二)
张乐:支教也是受教、育人亦是育心

编者按:微光成炬、爱凝星河,志愿服务是“温暖人间的最美风景”。连续19年来,我校研究生支教团怀揣大爱远赴贵州和湖北等偏远山区开展义务支教工作。一声声教诲、一次次家访、一场场活动、一张张笑脸,他们用行动践履“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殷殷嘱托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即日起,南湖新闻网将陆续刊发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的支教故事,展现华农学子反哺社会的奉献精神,让志愿者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夕阳之下、大山深处,张乐参与家访中

张乐:支教也是受教、育人亦是育心

四季流转,一代代支教志愿者出入大山脚步轮回。“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以志愿者和教师身份走进大山,走进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是幸运,是磨练,是支教也是受教。今年七月,我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章节落幕,格外留恋地回应着学生最后亦是最新的发问。

“每一颗树都拥有一方天地”

七月上旬,最后一场期末考试结束。

离校前,五年级聪明调皮的小杰一改往日作风,很认真地盯着我问:“老师,长大后是不是除了读书,就只能进工厂搬砖?”

他抿起嘴角,目光有些迷惘。

也许此时应该拿出“只有学习好才能怎样”的条件句式,鞭策学生刻苦读书,发奋图强。可他的发问足以说明,他意识到此刻埋头苦读是为了来日幸福。如果我一味强调人生意义附着于分数,敏感要强的孩子会不会在追逐绩优主义过程中,陷入苛责自我、否定自我的泥淖,这样岂不是背道而驰。

“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

“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于是我“不正经”地回答道:“才不是,人生的选择可多着呢!擅长学习可以成为大科学家报效祖国;世界技能大赛上我们中国有砌墙的、有修汽车的世界冠军,同样在为国争光。读书会让你的选择空间更大,但无论你选择什么,你都有价值,你都被需要。”他重拾眼底明亮的笑意。

先在内心耕耘灌溉充满希望的沃土,而后滋养饱览大千世界的向上生命力。应试知识可能会遗忘,但希望孩子们永远有着感知“人间值得”的触觉。我变着法播下主观能动性的种子,在作业里发芽开花:批改听写时,发现之前对一半的孩子偷偷努力变成全对;改默写时,看到语文本封皮上的自我鼓励欣慰一笑;改卷子时,被小孩一句“知识能够帮我提起(改变)命运”击中灵魂;改日记时,惊喜看到学生没有复述我的话,而是用孩子的语言体系表达学习不止是为了前途,不止是为了走出大山,她写“是在为中国”。

每一棵树有不同的绿意,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天地,有看不见的向下扎根和看得见的向上生长。相信时间有耐心,相信土地有力量,即便我离开小学后,相信主观能动性会带给孩子们持久的生命力。

“每一朵云都独有一个名字”

七月中旬,最后一项工作是南京城市行。

浩浩长江畔,六年级常年考第一的小星问我:“老师,变成大人好吗?”

我顿时哑然。成长意味着变化,舍与得如何用好坏一言蔽之。

跟队的摄像大哥对小星说:“对你而言,长大应该比现在好。”“也对。”我随声附和。

五光十色的城市体验令孩子们大开眼界,关于未来,小星在期待,也在不安。她在日记里洋洋洒洒写下对所遇之人的崇拜之情,有羽毛球全国冠军大哥哥,也有介绍金陵历史的南京弟弟,字里行间藏有几分妄自菲薄。

送学生回家

家访之中

支教地大多小孩由于家庭因素,缺乏自信和安全感,长大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个人的朝圣路。支教老师牵起的小手不单单是传递答卷考试本领,还有爱的温度、缺位的陪伴、前路的引导,小孩们将支教志愿者历练为可靠的大人,大人们同样在扶正每一个“小小的我”。

云随风动,交织重现;爱随风起,温暖流转。当我能量低被细心的学生发现时,我收到小卡片提醒“记着那些开心的事”;当我压力大愁容满面时,我的讲台上、办工桌上便出现捧捧花束、朵朵爱心;当学生需要看病时,我四处求助一字一句写下所有筹款材料;当学生衣衫单薄时,我身上的小袄成为小孩的大衣。我和学生成为互相推动的两朵云。

天边的积云、卷云有专属学名,支教身边的小孩、群山有专属代号,人或物一旦被赋予名字便有了独一无二的意义。

变成大人好吗?或许我要终其一生才能作答,但我的名字是“张老师”的这一年倍感幸福。

“每一个灵魂都藏有一面镜子”

七月下旬,最后一名成绩垫底的小雷发给我一条语音。

“老师,你想我们了吗?”

“当然!”

小雷因为学习习惯没少挨批评,但并不代表他是坏孩子、笨孩子。人之初、性相近,后天迥异的孩子们像一面面镜子,反射着破碎或圆满、暴躁或包容、打压或鼓励、贫瘠或充盈。向孩子们投射怎样的光,他们才会成长为怎样的人。

“大手牵小手”

车马慢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式,有形的大山不再阻隔无形的信息,权威被解构,价值被异化,敏感被放大,课本知识远远不够回答人生之问,山里的孩子同样需要精神之钙,无论他们一时成绩是正数第一还是倒数第一,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平等的人”。

眺望,“诗与远方”

作为华农学子,母校的“五育融通”使我收益良多;作为华农支教志愿者,我也将母校的烙印带到远方,红色党史塑德育,科普课堂助智育,飞盘跑酷强体育,墙绘合唱润美育,农耕文化扩劳育,我与孩子们的距离也在活动中一点一滴拉近,成为被投喂“水萝卜”“仙人果”种种特产的“自家人”。

近三年来,第16届支教前辈见证新教学楼拔地而起,第17届支教前辈修缮了新操场,第18届支教前辈装修了新艺术教室,第19届的我们对接公益组织将破损木窗换为新窗户……支教小学物质条件极大改善,是脱贫攻坚胜利真实写照,支教志愿者带给孩子、带给乡村、带给西部的青春力量,顺应时代脉搏同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相信我见青山多壮志、多情真、多盎然,青山见我应如是!

讲述人简介:张乐,华中农大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本科毕业于华中农大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就读于植科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曾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组为民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支教期间主要任教三、四年级语文和英语。

(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整理 审核人 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