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耕读之路】 绿色兴农:“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威)7月14日至25日期间,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团在颜廷武教授带领下,赴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荆门市三地,围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基于湖北省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的调查”主题,聚焦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绿色与低碳生产、产业链融入等领域展开调研。

实践团黄冈分队在浠水县清泉镇张家坪村调研 (薛应如 摄)

扎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促进秸秆利用向产业链、价值链更高层次跃升,必将为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一种模式,主要表现为以秸秆粉碎还田、深层还田、堆沤还田等形式为主的肥料化利用。以秸秆为纽带的农业循环模式还有多种,如围绕秸秆饲料、燃料、基料综合利用,构建“秸秆-基料-食用菌”“秸秆-成型燃料-燃料-农户”“秸秆-青贮饲料-养殖业”产业链。

荆门分队调研员张连昊谈到:“实地调研发现,荆门市当地小农户种植面积少,土地细碎化严重,作物秸秆处理办法主要是以打碎还田或堆肥为主,少量拿回家当柴火,绝大多数农户有强烈秸秆离田的意愿,但自己的秸秆数量少及当地没有秸秆回收组织,而未发生实际行为,秸秆仍是我们亟待挖掘的财富。”

实践团荆门分队在钟祥县长寿镇刘畈村调研 (李虎 摄)

秸秆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市场经营主体扮演着重要角色。黄冈市浠水县畅源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文2023年转入土地7800亩,其中近5400亩秸秆粉碎还田,余下2000多亩自己用秸秆打捆机打捆,以10元每捆的价格出售给秸秆回收组织,进行有机肥、再生燃料转化等处理。他说:“未来将进一步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构建‘绿废经济循环链’,真正做到‘秸’尽其用,变废为宝!”

期间,团队参观了钟祥市茂泰北斗农机示范基地,相关负责人向介绍该基地的建设情况,基于北斗的播种机能自动规划路线,自行精准作业,田块大小、作业路线实时投送至信息中心的大屏幕上,技术人员进行实时监测、实时调度。

黄冈市旭丰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骆小平介绍公司日产150吨大米的自动化操作系统,该自动化流程涵盖了从稻谷的接收、清洗、脱壳、碾米到最终产品包装和质量检测的全过程,整个流程通过精密的控制系统和先进的机械设备,不仅实现了高效率的生产,更保证了大米的品质和营养。

通过实践,同学们认为青年人要俯下身子、扎根一线,扎扎实实地做调查,勤勤恳恳地搞研究,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的地方调研,真正把农村社会发展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提高工作本领。

审核人:颜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