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秭归县郭家坝镇邓家坡村,村民喜获丰收(人民网记者 何宝喜 摄)
每年初冬时节,在距离武汉市400多公里的宜昌秭归县郭家坝镇邓家坡村,依然柑橘飘香,到处是橙黄橘红。黄澄澄、金灿灿长势喜人的“九月红”等已经挂果,又是一年丰收季,果农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进入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从“有没有”向着“好不好”转变,其中乡村振兴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需求侧”与乡村振兴这个“供给侧”相互统一,“答案”有很多,园艺产业的发展正是其一。
多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利用园艺优势学科,重视园艺产业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作用,在橙黄橘绿、菜丰果盛、花美茶香中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科技支撑,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动力
习近平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十年来,园艺学科各团队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将科技引领与乡村振兴相统一,加快关键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帮助深挖农业农村多元功能和价值,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动力。
邓秀新院士在秭归查看柑橘长势(记者 徐行 摄)
秭归地处长江三峡河谷地带,冬季无霜的湿润气候十分有利于脐橙的生长,但随着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早期主要种植的品种效益低。多年来,邓秀新院士带领着华中农业大学一代又一代柑橘科研工作者对秭归的接力指导帮扶,三峡库区柑橘品种结构得到很大程度的优化。科研工作者们提出“特早特晚熟品种的合理搭配”结合“柑橘留树保鲜”等技术集成,使脐橙的成熟和采收期得到了极大地延长。如今,三峡库区的早红脐橙在成熟后可以挂在树上长达7个月,秭归果农从10月中旬采收鲜果至翌年5月,减少了由于脐橙成熟期集中带来的销售压力,不仅大大提高了产业效益,不同成熟期的柑橘“错峰”销售,还避免了短时间内集中上市带来的销售压力,使柑橘都能卖到好价钱。早熟品种“九月红”和晚熟品种“伦晚”早已享誉全球。
依托强大的科研实力,无论是邓秀新院士、高岗教授,还是青年科学家,果树学团队的老师们每年都要走遍湖北宜昌、湖南宜章、江西赣州、广西武鸣以及云南保山、澜沧、玉溪等柑橘主产区开展技术指导,柑橘种植效益大幅提升,为果农依靠柑橘脱贫致富奔小康和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高效而有力的技术和品种支撑,让柑橘成为提升民生福祉的“黄金果”,昔日的贫困县涌现出一批“亿元村”。
叶志彪教授(中)在田间指导番茄生产(园艺林学学院 供图)
长在“树上”的茄子(园艺林学学院 供图)
“让百姓吃上口感佳的放心蔬菜是我追梦人生的夙愿。”叶志彪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20年,“华中农大教授培育出长在树上的茄子”的消息不胫而走,这是叶志彪经过近10多年探索研发的新品种。近40年来,针对我国番茄综合抗性弱、风味口感差、育种效率低等瓶颈问题,叶志彪和他的团队开展了“理论创新-技术创建-种质创制-品种培育-产业应用”全过程研究,在番茄品质和抗性形成遗传基础、育种技术创新和重大番茄品种培育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掘出重要功能基因22个,研创出3套适于不同应用场景的“快”“准”分子标记体系,培育出优质多抗番茄品种20个以及我国第一例国家批准可商品化生产的农业生物育种产品——华番1号,创制出突破性砧木品种——树茄。2019年,叶志彪教授领衔完成的“茄果类蔬菜分子育种技术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奖项也是2019年度园艺科学领域唯一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蔡兴奎副教授(前排弯腰者)在红安指导红薯脱毒苗生产(园艺林学学院 供图)
支持一个专业合作社打造富民产业样板。“红安苕”是全国第一个甘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湖北红安县特色优势农产品,由于长期无性繁殖,病毒侵染引起的种性退化严重,薯块畸形率高,长期困扰着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多年来,身为“科技特派员”的蔡兴奎副教授带领其团队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茎尖组织培养,经过反复试验,历时1年,“红安苕”脱毒试管苗终于获得成功,首批5000罐脱毒“红安苕”种苗已于2021年1月正式交付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红安苕”安全、高效、规模化生产。当前,合作社成员年均增收超过3000元,帮助100余人实现当地就业,60名贫困户脱贫摘帽。合作社荣获“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姚峰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品质决定收益,收益惠及农民。为了让茶的品质更高、收益更好,茶学系的学者们在茶叶加工工艺创新与设备开发中下功夫,以实现茶叶的清洁化与标准化加工。不仅在全国率先开发出“主要类型名优茶清洁化加工配套技术”,实现针形、条形、卷曲形、扁形名优茶机械化、连续化加工。红茶萎凋“仓体平压内循环通风”和“双温控制脱水和萎凋”以及黑茶“渥堆发酵微循环”让茶农种出的茶有了市场和销路。如今,这些技术和配套设备已推广至湖北、四川、浙江等11个省,推广面积200余万亩、机械15000多台套,建成连续化生产线200多条,尤其是利用该技术和生产线生产的“恩施玉露”和“利川红”成为武汉2018年国事叙茶活动用茶和2019 年世界军运会绿茶和红茶唯一供应产品。
宁国贵教授正在准备开展月季扦插(园艺林学学院 供图)
“花木也能创造效益”,园林植物团队的老师们利用多年来在花卉品种培育、花卉生产技术研发、花卉生产标准制定等方面积累的大量科研成果,进行了大面积示范、生产与推广工作,助力乡村花木生产,推进乡村经济发展。在荆门,宁国贵教授团队与荆门花博园园林产业有限公司长期开展产学研合作,转化造型月季的砧木无刺蔷薇的高效繁育技术,根据造型需求筛选适宜用于嫁接的月季资源百余份,并研发出配套的芽接、枝接和根接等技术,自主培育露地灌木月季、棒棒糖月季、大树月季等造型苗。目前已经繁殖砧木数量达到20万株,产生经济价值到200万元。如今,月季成为荆门市政府打造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荆门一枝花”。
对接帮扶,在田间地头“输血”“造血”
解决农民实际问题,是园艺产业在乡村振兴中促进作用的最基本体现。十年来,园艺学科各团队充分利用自身科技人才优势,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和需求,围绕特色产业,长期坚持走到田间地头,为农民开展产业指导、科技培训、科普讲座等服务,在为当地输血、造血中构建科技服务与乡村振兴所需对接的有效机制。
建始县金塘村猕猴桃种植大户刘杰望着自家栽种的猕猴桃(记者 徐行 摄)
每年秋季,建始县猕猴桃陆续成熟,进入采摘期,甘甜诱人的果实缀满枝头,到处呈现一派丰收景象。然而10年前,建始县的猕猴桃产业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因溃疡病冲击,全县约三分之一的猕猴桃园被弃,农民损失惨重,大都“谈桃色变”。“感谢蔡教授,在最艰难的时刻,来到我们村,驻村救治猕猴桃。” 建始县长梁乡金塘村猕猴桃种植大户刘杰这样说。
蔡礼鸿教授指导猕猴桃果农生产(园艺林学学院 供图)
他说的“蔡老师”就是蔡礼鸿教授。作为猕猴桃领域的科学家,蔡礼鸿十余年如一日,长期扎根建始县多个猕猴桃产业村定点帮扶,每个月必驻村,每个村3至5天,观察、取样、检测、分析、配药,经常在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帮村民解决猕猴桃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如今在蔡礼鸿的帮助下,通过品种改良,建始县猕猴桃告别了溃疡病,让种植户笑开了花。
2016年1月,云南玉溪新平褚橙基地,程运江教授与“褚橙”创始人褚时健探讨柑橘栽培与产后(记者 徐行 摄)
在距离武汉约1700公里的云南怒江州泸水市,曾是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三区三州”挂钩扶贫点之一,而由华中农大柑橘体系扶贫团队却让这里大变样。依托云南柠檬综合试验站,柑橘体系扶贫团队累计派出科技人员80人次,技术培训2000余人次,不仅协助建设上江西浪、老窝镇老窝村、大兴地木楠、洛本卓金满村、拖托村等多个集中百亩柑橘示范果园,还辐射带动了周边县区12000余亩柑橘生产,涉及贫困群众3700余人。其中,老窝村300亩晚熟柑橘智慧果园示范基地成了百姓村寨边的田间学校,吸引来自全国各地9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参观学习。
2012年以来,澜沧县推广种植柠檬1万多亩,创造了亩产高达4吨以上,优质果率达90%以上,种植户人均收入从原来的1200元提高至5953元,最高亩产值达3万元的高收益。“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在后头。”2020年11月,随着澜沧、泸水等9个贫困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柑橘体系扶贫团队摇身一变成了柑橘体系“乡村振兴”团队,名字变了,但初心未变。如今,团队成员还在持续帮扶,“酸柠檬”让当地过上了“甜日子”。
2022年7月,江西赣州寻乌县,罗正荣教授指导当地柿子种植农户(记者 徐行 摄)
“10月份,我还会再来。”2022年7月,江西赣州寻乌县,看着文峰乡小布村农户张大姐期盼的眼神,罗正荣教授这样说道。近年来,小布村在罗正荣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种植甜柿,不仅有“一有阳光便丰产”的阳丰甜柿,更有品质上乘的“太秋”甜柿,让当地种植农户致富有了保障。“还需要沿着植株环施一圈肥,这样就能‘准时’挂果”“防虫网的使用也要注意通风”……在甜柿种植基地,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的罗正荣教授和甜柿种植农户讲解着当前的种植要点,他一点一点看,一项一项说,生怕漏了哪些重要环节让农户蒙受减产的结果。农户们将罗正荣教授围在中间,听得很认真,记得很详细。张大姐说:“每当罗教授来到这里,我就很安心。”
谢从华教授(右一)等在随州马铃薯测产验收前现场向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长惜介绍(记者 徐行 摄)
随州随县鲁城河村村民易德华展示自家种植的马铃薯(记者 徐行 摄)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湖北马铃薯产业带来了冲击,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负面影响,马铃薯科技服务团队,在武汉封城期间通过网络直播、微信、电话等方式指导当地生产大户和合作社科学开展春耕生产和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工作。武汉重启后,他们第一时间前往省内马铃薯等夏粮主产区开展调研指导,积极帮助地方恢复生产。据统计,2020年,湖北省夏收马铃薯面积330.2万亩、总产66万吨(折原粮),同比分别增加16.4万亩、5.4万吨,增幅分别为5.2 %、8.9 %。“疫情没有把我们打垮,是华农给了我们希望”,随州随县唐县镇鲁城河村二组村民易德华这样说。
何燕红副教授在云南武定县调查月季病虫害发生情况(园艺林学学院 供图)
“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园林系的学者们则将他们的品种推广、技术服务、知识讲座、栽种指导等的区域遍布于我国重要的花卉原产与栽培产区,省内他们在麻城、建始、阳新、荆门等地开展金丝黄菊、牡丹、芍药、大马士革玫瑰等种植管理科技指导,省外则由黑龙江、上海、浙江、江苏、山东、新疆、福建、广东、四川、云南、海南等省市自治区,真正让当地农户看到花木种植也能增收,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就地取“才”,留下一批带不走的人才
乡村振兴,人才亦是关键。指导帮扶虽直接有效但不持久,而为当地留下一批带不走的人才才是乡村振兴可持续的不竭动力。以精准扶贫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指引,十年间,园艺科研团队发挥专长,在“手把手”的指导和培养下,不少种植技术能手脱颖而出,田间地头可以“独当一面”的人多了,一支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也托举起乡村振兴的希望。
在建始县金塘村,秦文庆的名字可是如雷贯耳。作为村里猕猴桃种植的技术能手,她从来不保留自己的种植“秘诀”,为村民传授经验,带领大家一起致富。“是蔡老师让我走上了科学栽培的道路。”20年前,秦文庆曾种下了一亩猕猴桃,那时的她不懂如何剪枝,也不懂病虫害防治,只能“靠天吃饭”,直到有一天,蔡礼鸿的到来让她眼界大开。从此,只要蔡礼鸿教授来村指导,秦文庆就跟着学;只要有蔡老师的培训讲座,秦文庆就参加。只读过6年书的她一天天地钻研,在种植实践中慢慢摸索。她的勤奋与好学让蔡礼鸿教授颇为感动。“你就当我的徒弟吧!”他主动对秦文庆说。久而久之,秦文庆便成了当地十里八乡的猕猴桃种植技术指导员。
倪德江教授在恩施州宣恩县伍家台村茶园指导生产(人民网记者 周雯 摄)
“伍家台村茶叶好,绿针香茗效益高”。不仅在建始县,在恩施宣恩县,倪德江教授二十余年如一日在伍家台村开展校企合作,指导当地茶企生产运营,开发出伍家台贡茶“伍台绿针”茶,极大带动了当地茶产业的发展。近十年间,伍台昌臣茶业脱颖而出,在华中农业大学茶学团队的指导下,一步步从个体户发展成2021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内还开设了“倪德江人才工作室”。倪德江教授说,通过校企合作,坚持“以产带村”,不仅进一步加强了茶学学科服务地方的力度,借助茶叶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为当地培养了“懂科学的‘企业家’”,他们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带领当地茶农越走越远。如今,宣恩茶叶从100多株茶树发展到23万余亩的产业规模,成为带动地方致富的绿色产业。
别之龙教授(左四)在江西信丰一蔬菜设施大棚与当地农业技术者交流(记者 徐行 摄)
“只要有园艺产业帮扶的地方,就一定要为当地培养技术人才”是华中农大园艺产业科学家们的共同使命,这不仅体现在湖北省内,还辐射全国。
橙皇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掌门人”欧阳海华(左一)与程运江教授探讨(记者 徐行 摄)
十年前,江西赣南一家叫橙皇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企业在安远县成立,现如今这个企业已成为国家级的龙头企业,而这个企业的“掌门人”欧阳海华却经常说自己就是“华中农大的学生”。从一个种脐橙的普通果农到苗圃管理、基地管理、采购、分选、营销的柑橘全产业链致富能手,这一路走来离不开邓秀新院士、程运江教授等华中农大果树团队的指导和培养。2020年,这个龙头企业的董事长荣膺“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欧阳海华却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已经有能力带领当地更多人致富奔小康了。
黄远副教授(中间穿蓝外套者)援藏期间向藏民指导并推广甜瓜嫁接技术(园艺林学学院 供图)
“雪域高原也有种植能手啦!” 2022年,刚到西藏山南市扎囊县援藏的黄远副教授在调研当地露地蔬菜种植技术时,发现种植技术亟待提高。他不仅针对土壤连作障碍的问题,推广了甜瓜、西瓜和番茄等蔬菜嫁接育苗技术,培训本地技术人才30人,还针对西藏土地面积少的实际困难,推广非耕地蔬菜无土栽培技术,他先后40余次到设施农业基地调研指导,培养了一批蔬菜种植能手,解决了当地蔬菜种植技术缺乏的问题,让当地村民有了致富途径。
“人才是开启乡村振兴大门的金钥匙,就地取‘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只有让更多果农、菜农、花农、茶农和乡村企业家成为乡村振兴中‘带不走’的中坚力量,园艺产业振兴才有希望。”园艺林学学院院长程运江如是说。
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组建将继续为乡村振兴助力(记者 徐行 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是历史的昭示,更是使命的必达。展望未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产业服务团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顺应园艺产业发展规律,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增强内生动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园艺产业的发展真正助力乡村振兴,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本文作者系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 徐行 审核人 程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