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当当的剧场,斑斓摇曳的荧光,青春洋溢的歌舞,此起彼伏的喝彩……3月29日晚,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30周年庆典晚会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师生相聚一堂,其乐融融,共忆30年峥嵘岁月,汲取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这场承载了作重人欢欣与鼓舞的晚会,荟聚了260多名师生的才艺,吸引了万余名师生校友线上线下观看。晚会由师生团队自编、自导、自演,台前幕后有诸多动人故事。
故事一:佳作成于黎明前
“终于了却了我们献礼作重30周年的心愿!”刚刚结束善后工作的晚会总导演、JC学术沙龙负责人、博士生苗馨心仍然沉浸在兴奋之中,“策划执行此次晚会是我学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苗馨心介绍,早在去年10月份,晚会各项工作便着手准备。作重没有专门负责文体活动的学生组织,因为有组织JC学术沙龙的经验,她和另外几名同学(周子茹、马玲、章菲、付超、戎宇轩、吴成秀、张家铭、张欣、张浩)就成了晚会策划团队的核心力量。定节目、选演员、写剧本、做视频……所有工作都由学生主导完成,遇到拿不准的事,张美冬、鄢文豪等老师便会跟进指导。
一台晚会台前幕后事无巨细,耗时耗力,科研任务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兼顾得过来?
“晚上十一点钟做完实验,我们就‘转战’晚会筹备工作,主持词、宣传文案通常一写就到凌晨三、四点。没办法,越写越兴奋,灵感来了,拦都拦不住!”苗馨心俏皮地说。
和苗馨心一样挤出时间筹备晚会的还有二百余名师生。晚会固然令人期待,但身为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决不能因此耽误科研工作,师生们通常利用午休和晚饭时间排练,有时候来不及吃饭,就干脆吃点零食凑活一下。“我们视晚会为精神食粮,大家乐在其中,乐见其成。”苗馨心说。
故事二:科学与艺术相融相通
“做科研,我们是专业的;搞艺术,也不能马虎。”JC学术沙龙成员、小麦团队博士生周子茹也是主创团队核心骨干,她不仅参与了演出,还是幕后的场务能手。
晚会现场播放的视频,并非专业团队拍摄制作,而是由这群“搞农业”的研究生自拍、自演、自编而成。“很多拍摄剪辑技术,我们都是现学现用。筹办此次晚会,我学会了不少实用技能。”周子茹介绍,为了做好节目背景视频,她学会了专业视频编辑软件;为了晚会有序衔接,团队不少成员也学了舞台艺术知识。
“既然决定承办晚会,就要尽善尽美,达到一定专业水准。”苗馨心说,她做起事来有点“强迫症”,指导节目排练时,会盯着演员一遍一遍过,有不满意的地方都要重来,从表情到肢体语言,每个细节都会反复打磨。
当晚的正式演出没有辜负主创团队的良苦用心。张启发院士和张美冬老师带来的节目“两张惊喜”,娴熟的京胡演奏与细腻的唱腔赢得满堂彩;傅廷栋院士和作重教师饱含深情朗诵《少年中国说》,表达了拳拳报国心,令人动容;师生或动感或优雅的歌舞,无不彰显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付出。科研故事融入相声、实验器材变成道具,作重人多才多艺的一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让大家感受到了科学与艺术的相融相通。
故事三:从陌生人到可以“交付后背的人”
100多名教师演员、160多名学生演员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团队,如何把大家组织起来?
答案可以从不远千里从全国各地赶回学校,现场观看晚会的校友身上窥见一斑。“我从贵州专程赶回来的,今天是作重的大喜事,必须现场见证!”2015届校友孟庆伟说。“数载作重行,一生作重情。”很多怀念作重的校友,也纷纷录制视频表达对实验室30周年的美好祝愿。临近开场,受广大校友强烈要求,晚会临时增设了直播。
这种对作重的归属感与向心力,不仅体现在校友身上,也在这群演员身上悄然生长。
“演员们都是由各团队推荐而来,互不认识。最开始,大家都放不开,为此,我们还发生过一些争执。”苗馨心说,“不过大家都想把最精彩的演出献给作重,没人记‘仇’。经过将近半年的磨合,我们一起披星戴月筹备、克服了很多困难,现在我们已经从陌生人变成可以把后背交付给对方的亲密‘战友’。”
欢乐落下帷幕,作重人与作重的情感却悄然滋长。
“我们对晚会很满意,40周年庆的晚会,不论身在何方,我都一定会关注。不过,如果那会儿不上全息投影恐怕很难超过这次的效果了。”临近采访结束,为晚会拼尽全力的苗馨心又“傲娇”了一把。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晏华华 审核人 和希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