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记者 陈超奇)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近日,学校全体校领导纷纷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授了一场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情怀的“大思政课”。
高翅:小我融入大我,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4月11日晚,在三教B202智慧教室,《耕读中国》思政公选课开讲,离上课还有10多分钟,教室已是座无虚席。校党委书记高翅教授来到这里,与同学们畅谈交流“耕读文化”。
4月11日晚,高翅在《耕读中国》思政公选课上与同学们畅谈交流“耕读文化”(记者 匡敏 摄)
在课程LOGO作品评选和耕读实践视频展示环节,高翅与同学们一起对作品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赏析。他指出,要把握“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内在要求和标准,充分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审美精神和时代风采。同时他鼓励同学们要善于发现校园之美,在学期间一定要感受“南湖日出”“野芷落霞”,体味狮山诗意栖居。
随后,高翅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等内容,向同学们讲述了耕读文化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高翅开篇指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所以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
高翅表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农业的首要功能就是要有强大的农产品产出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要树立“大食物观”,通过机械化智能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立足“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要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业还要有较强的气候韧性与储备调节能力,以及较强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高翅谈到,农业强国要有中国特色,涵盖五个方面特征。一是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二是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形成中国特色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实现生产、生态、生活平衡协调;四是赓续农耕文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五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贡献中国力量。
最后,高翅勉励同学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耕读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见诸行动,为中华复兴而读书,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李召虎: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4月10日晚,校长李召虎走进“绿色中国”思政公选课课堂,以“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为题,与同学们畅谈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4月10日,李召虎在“绿色中国”思政公选课上畅谈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记者 徐行 摄)
“如何理解耕地保护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李召虎从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等内容阐释入手,结合当前俄乌冲突带来的全球粮食危机等案例,生动诠释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耕地保护作为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意义。他指出,粮食安全作为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生态、技术、贸易等的全球性话题,涉及不同时间、空间和场域,包含着数量、质量、营养和安全等内容,同学们要深入思考其基本逻辑、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谁来养活中国人?”李召虎通过引入“布朗之问”讲述了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人口的重要成绩,展现了我国在保证自己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对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从满足十四亿人口粮食需要、提高农民收入与消费能力、应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三个方面揭示了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
李召虎表示,我国地大物博,但也面临着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矛盾,结合宁夏“跪地求水”事件等案例,他讲到,针对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耕地数量减少、质量变差和耕地补偿等突出问题,要从明确优质耕地资源数量及其空间布局、加强耕地资源动态监测、进行耕地生态修复治理、快速提高补充耕地质量、整合破碎化耕地等五个方面发力,切实加强我国耕地保护。课程尾声,李召虎还结合陈华癸等学校耕地保护研究奠基者的故事,向同学们展示了耕地保护方面的华农贡献,并勉励大家增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本领。
据悉,其他校领导近期也纷纷走进思政课课堂,讲授“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青年使命”“粮食安全与农大责任”“农业强国,青年何为”等内容。校领导集体讲授思政课,既是领导干部带头讲思政课的“关键动作”,也已成为我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一道常态的靓丽风景。校领导们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严谨的逻辑,让“高大上”的思政课“接地气”,增强同学们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不断提升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育人实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审核人:常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