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刘栋教授做客“狮山书院”畅聊科研与成长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吴业鑫 王庆鲁)8月31日上午,狮山书院第十期“对话科学家”活动在第一综合楼A114举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清华学堂生命科学实验班班主任刘栋教授应邀与我校拔尖计划2.0基地狮山生科英才班学生面对面,交流学术研究进展和拔尖人才培养经验。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您坚持怎样的科研范式?”在回答学生这个提问时,刘栋教授以分子遗传学研究为例,提出该研究“先建立系统,再寻找突变体(特例)”的基础研究范式,并结合生动的实例为同学们解释范式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与重要性。在回答关于人工智能对科学家工作影响的问题时,刘栋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如Alpha Fold,只是在固定的研究范式上加快科学实验的进程,从而比人工更快得到结果,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科研范式。他进一步举例对人工智能的弊端进行了剖析,并强调人工智能可以大大节约科学家重复劳动的时间,但只是科学研究进步的推进器。随后刘栋教授以科学研究范式为引,形象地向学生们提出了“先打好做科学研究的想法与思路这个基础,再去寻找别人想不到的知识”的学习范式。

“现在的梦想与年少时的梦想有什么转变?”“如何将热情和兴趣转化为科学研究成长的动力?”面对关于成长的问题,刘栋教授回忆起年少时,将杨振宁、陈景润视为偶像,并立志成为数学或物理领域的科学家。然而,因专业调剂而接触到生物学并深入学习后,他发现自己对生物学产生了真正的兴趣,并成为了一名生物学的学者。同时因为就读师范大学,他十分崇尚教书育人,因此也选择成为教授,给予有志青年以教导。谈起对于科研与学习的“兴趣”,刘栋引用了其管理清华学堂的十字准则——“志趣、事业、品味、格局、情怀”。他认为,“志趣”即为“志向”加“兴趣”,对待科学研究,兴趣固然重要,但也需要志向加以稳定和支撑。“对科学研究有了志趣,那自然就有坚持下去的理由。”随后刘栋教授对其余八字一一解读,饱含了教师对于学生理想信念、科研学习、为人处世等全面发展的成长期望。

当被问及“对拔尖人才的成长有何建议”时,刘栋教授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试验计划导师的角度出发,结合创建清华学堂班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他建议大一时要扎实学好数理化等基础课程与社科文艺等通识课程,同时多关注科普杂志和报告会,为未来的科研打下基础。他鼓励大二时多到实验室转转,参加组会并与师兄师姐交流,感受不同领域的研究方向,但不要急于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建议同学们静下心来,深入了解各个实验室。他强调大三时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且适合的实验室,经历一段时间的专注研究,至少做一年的课题,大四转入研究生阶段时可以根据兴趣和实践转换方向。刘栋教授提醒同学们要避免急功近利,不盲目赶热点,不过度追求发表论文,应着重于科研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培养良好的科研学习态度。

交流会结束后,生科英才2101班柴姝羽表示:“在与刘栋教授的交流中,我获得了很多启发,特别是在讲‘兴趣’与‘志趣’的关系时,我反思自己是否还停留在‘兴趣’阶段而没有探索自身志向。在刘栋教授的指引下我开始积极思考,相信在未来的日子中会逐渐明确自身的志趣。”

审核人:唐永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