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师者】万志前:修得“满篇红” 方得“满堂红”

时隔七年,文法学院青年教师张文斐仍保留着一篇被导师修改得“满篇红”的论文。“这篇论文深深影响了我,读博期间每篇论文不改成‘满篇红’绝不罢休,它也将指引我一路前行。”学成归来入职母校的当天,张文斐在发给导师的微信里如是写下。

张文斐感念的这位导师,是文法学院法学系万志前副教授。从教12年,万志前指导的研究生并不算多,但个个都有不错的发展,他们有的在高校任教、有的在政法系统就职、有的在大型企业效力,大家都在岗位上崭露头角。追溯这批学生的成长过程,无不体现着导师的良工心苦……

张文斐硕士毕业时与万志前的合影

张文斐硕士毕业时与导师万志前的合影

万志前在作汇报

作学术汇报的万志前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法科生价值塑造尤为重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是身为法学系系主任万志前念兹在兹的心头事。他认为,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高校使命在肩,责无旁贷。法学系师生要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

万志前与学生共同参加第十届全国农业知识产权论坛

万志前与学生共同参加第十届全国农业知识产权论坛

法治信仰是法治人才理想信念的重要内容。不论是教育本科生,还是指导研究生,万志前总会把法治信仰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他经常引用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的名言,提醒学生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而法律的实施不仅仅是对法律规范的遵守,在更深层次上乃是对法律所承载的价值理念的认可和向往。只有内心对法律心悦诚服,才能真正敬畏法律,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相通。他给学生推荐的书单里,除了法学专业经典,《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简史》等红色读物必不可少。为了保证学习效果,他还会组织集体研学活动,师生一道在共读红色经典中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在红色研学之旅中,感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在志愿服务中开展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普法宣传。他指导的毕业研究生人人都光荣入党,初次就业率100%,无一例外都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获得法律职业从业资格。

法学系师生在西苑社区开展普法活动

法学系师生在西苑社区开展普法活动

2022届毕业研究生张媛目前是武汉市司法局一名年轻干部,从事司法工作,离不开导师万志前的一路指引。“万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切莫荒废了专业。”张媛说,能够参与司法为民的神圣使命,既源于对正义事业的追寻,也源于恩师的熏陶,虽然目前从事的工作与曾经的研究领域不同,但法律思维、法律逻辑都是相通的,而这正是导师平时着重培养的素质。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多年来,万志前一直有一个习惯——面对面,手把手,逐字逐句修改研究生的第一篇论文。他说,学术论文写作是研究生的基本功,必须经过严苛的训练。

“尽管学生动笔前阅读了大量文献,但是写出来的文章离核心期刊发表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我会利用第一篇文章契机给他们‘打个样’,从题目拟定、摘要撰写、结构安排、文献引用等方面反复修改。因此,一篇论文从初稿到最终发表来来回回都要修改20次左右。”万志前提醒学生,写文章光自己看懂还不够,读者看懂了才重要,要养成“读者友好型”的写作思维。

万志前指导学生修改论文

万志前指导学生修改论文

万志前的学生,人手一本《法学引注手册》。他要求文献引用尽量是原始文献,中外文的法条引用必须准确。“写文章说话都要讲证据,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企图囫囵吞枣蒙混过关是行不通的。”这位严谨的导师告诉学生,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扎扎实实才能作出高质量的成果。他指导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CSSCI和CSCD论文16篇。

读书是文科生治学的基础。万志前坚持与学生共读经典,坚持每周一次读书会,每年指导学生共同阅读经典20余部,在读书中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毕业生吴夏楠说:“读研的经历养成了我的读书习惯,阅读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目前,吴夏楠就职于江西省上饶市纪委监委,爱读书、爱钻研的她成为单位的业务能手。

读书会

每月一次的读书会

法律人的严谨不仅体现在专业领域,也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万志前的心里,强化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严守学术规范红线是作为导师应尽的职责。对学生培养过程的管理,他如同执法一样严格。他要求学生科研记录,每周一检;论文发表,自查自纠;实习实践,真学真干。为了扎扎实实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他带领学生到多个宅基地改革的试点村镇进行调研,指导的有关“三权分置”模式下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国创项目获得华中农业大学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十佳项目”。

执掌正义法律人,打铁还需自身硬。万志前经常和学生讲:“我没有什么社会资源,在就业和升学方面不能给你们帮太多忙,你们自己要具备硬实力。”他鼓励同学们全面发展,锤炼过硬本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指导的11名已毕业研究生中,5人获国家奖学金,10人次获“三好研究生”称号,4人次获校优秀研究生干部,4人获校优秀毕业研究生荣誉。

“导师之爱生,则为之计深远”

经过20多年建设发展,我校法学专业形成了“融入主流、聚焦‘三农’、 立足法学、交叉建长”的发展思路,致力于培养懂法律、知农情、爱农村,服务法治乡村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的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法学专业形成了经济法学、民商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四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围绕“三农”法律问题,如农民权益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社会保障、农村金融、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知识产权等领域,开展教学研究,形成华农特色。

文法学院法学系教师合影

文法学院法学系教师(部分)合影

每年都有一批本研学生慕名想转入法学专业。2021年,已是研究生二年级的农学专业俞秦峰同学希望转入法学。刚开始,他信誓旦旦,信心满满,但由于基础薄弱,学习和研究中遇到了很大困难,由此产生了困惑、迷茫、甚至放弃的想法。万志前便找他谈心,肯定他的优点,树立他的信心,同时,与他共同商定详细的阅读与写作计划,并鼓励他坚持。最后,俞秦峰通过了法考,也顺利毕业,目前在澳大利亚达尔文大学继续深造。“万老师总在关键时刻予我鼓励,让我永不轻言放弃。吾遇恩师,三生有幸!”俞秦峰在一次征文中写到。

“导师之爱生,则为之计深远。”万志前认为,老师应有包容心态,发现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论文选题时,他会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主题。张成同学对药品管理更感兴趣,与课题组研究方向不一致,万志前尊重他的选择,与他共同商定药品生命周期管理反垄断的选题,并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切入。张成不仅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还在核心期刊发表了3篇论文。

一名合格的导师不仅要导学术,更要导人生。万志前会和学生共谋职业规划,做学生学业、就业和升学的参谋。每年,他都会组织一个专门会议,讨论学生的就业升学问题。即便是已经毕业了的学生,他也放心不下,时常联系鼓励他们终身学习,还与在外校读博学生交流学术信息,讨论学术问题,共同成长。

万志前与毕业生留影

万志前与毕业生留影(以上照片由受访者团队提供)

万志前告诉学生,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资源匮乏、法律服务供给不足,亟需法律人才建设法治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他希望更多毕业生能走进基层,为法治乡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主动适应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新任务新要求,成长为有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三农”情怀的卓越法治人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向沉稳严肃的万志前很少有豪言壮语,但他对自己的育人工作满怀信心,如同他在优秀导师评选时所说:“唯有‘满篇红’,方得‘满堂红’。”身为法律人,他的话显然有充分依据。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晏华华 通讯员 张文斐 审核人 瞿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