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军训快报】守护生命,“救”在身边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邹璇 记者 徐行)9月15日上午,2023级本科生军训开展战地救护知识培训活动。来自中部战区总医院和湖北省红十字会的应急救护教员们分别为全体2023级军训学员开展急救创伤和心肺复苏知识培训。

教官向学员介绍战地救护(学通社记者 李科毅 摄)

教员讲述应急救护的基本常识(学通社记者 李科毅 摄)

认真阅读手册(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同学们学习前认真阅读应急救护手册(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在进行心肺复苏和创伤救急时,都应遵循‘保己救人’的基本原则,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对他人进行救援。”“当真正遇到突发情况时,一定要及时拨打120求助,在等待医护人员到来的同时,做好应急处理。”活动伊始,教员为同学们配发了应急救护手册,并讲述应急救护的基本常识。

三角巾包扎讲解(学通社记者 康雨阳 摄) (3)

包扎知识讲解(学通社记者 康雨阳 摄)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在急救创伤学习区,中部地区总医院的教员详细讲述救急方法。他们从出血类型引入,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有效且快速地止血。教员们用同学们在打篮球的过程中容易摔跤和骨折的实例,向同学们讲述了如何进行环绕式、螺旋式等简单的包扎和固定技巧。

学生体验止血操作(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教员充当“伤员”让同学们实操止血救护(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同学之间练习(学通社记者 康雨阳 摄)

同学之间相互练习止血包扎(学通社记者 康雨阳 摄)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学会急救创伤方法,教员们带领同学们用绷带等进行实操训练。“绷带绑得太紧了”“这个绞棒位置有误”……教员们耐心地指导,力求同学们学习到位。

作为模特的学员(学通社记者 李科毅 摄)

教员为同学们讲述骨折后应急处理(学通社记者 李科毅 摄)

信息学院计算机2306班的陈思远同学被邀请充当伤员,结束后他谈起本次活动的感受,他说,“真正学习到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这些知识非常有用,既教会了我在应对某些意外时的创伤急救技能,更让我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拥有保持冷静的勇气。”

观摩学习(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观摩学习(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学生体验胸外按压(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同学们实操胸外按压救治方法(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学生体验人工呼吸(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同学们实操人工呼吸救治方法(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在心肺复苏学习区,湖北省红十字会的教员们向同学详细地介绍如何开展心肺复苏、如何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知识。在一块平地上,教员放置了一个人体模型,并结合动作向同学们展示了在伤员失去意识,并且轻拍重唤都没有反应时,如何对其进行心肺复苏的全过程。

QQ截图20230915203834

教员讲解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通讯员 任文武 摄)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一种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便携式医疗设备,可以通过电击除颤,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利用这个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是最有效挽救猝死的办法。”教员们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工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并演示了其使用方法。演示过后,同学们在教员的帮助与指导下开展了心肺复苏实操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

资源与环境学院资环2306班李安乐同学在参与实操后表示,教员们耐心细致的讲解,让他掌握了心肺复苏的基本方法,未来还会利用网络等方式“重温”知识,使自己牢记救护方法。“如果有一天真的遇到了紧急情况,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用我学到的知识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也许就能挽救一个宝贵的生命。”

活动结束后,校医院院长侯东彬接受了记者采访,她表示,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55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 若能及时实施心肺复苏和使用AED,能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作为可能的“第一目击者”,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又如何在黄金救援时间内利用自己的双手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死神那里抢夺过来?对应急救护知识的掌握这时候显得尤为重要。侯东彬说:“学习应急救护,关爱宝贵生命,这既是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体现,更是推动我们当下文明社会发展的需求,亦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期待有更多的青年关注、学习、掌握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

审核人:代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