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聪 李新桐)12月22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2023年学术希望之星评选在第四综合楼F座101报告厅举行。副校长严建兵、研究生院副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镇志勇,各学院教师代表、副书记、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参加评选会。来自13个学院的15名候选人讲述了他们的狮山科研故事。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高伦伦积极学习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致力于外来物种入侵机制的研究。她的研究课题需要大量的野外工作,每年都要跨越2000公里从广西北海到河北邯郸,但她却“苦中作乐”,将每次调研当作一次与植物的“约会”,为维护我国生态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陶影峰讲述了一个科研“火炬手”的故事,他从小就怀揣着科学梦,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正是由于这份向往,他投身科研一线,面对外国在原位分子检测“卡脖子”的技术垄断,在实验室工作到近乎废寝忘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们团队已为全国70家高校和科研团队提供技术与服务,阅读量已经超过了5000人次,在科研路上他始终秉持科技造福人类的初心,坚持“四个面向”,做科技创新的火炬手。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张凯丽对遗传学的兴趣来源于家里养的山羊与狗,在好奇心驱使下,开启了她的遗传育种之旅。她与团队推陈出新,开发的数据库囊括了35个动物、89个物种、细分为1086个群体、样本量高达19万,数据库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来自全球36个国家用户访问和使用,累计访问量达3505次。未来她将为我国实现猪肉自由、使人民手里的肉盘子端的更加稳固继续发光发热。
资源与环境学院 郝芸芸
“守望沃土健康灯塔,擎传粮食安全火炬”,资源与环境学院郝芸芸深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她积极搭建大仪器平台的汞分析系统,将操作方式简化成3步,系统上线首月点击量5000余次,为其它高校培训土壤汞微生物分析40人次,让科研的温暖与力量薪火相传。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徐颖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徐颖在企业工作期间亲身感受到我国生物育种卡脖子的技术垄断后,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我国生物育种核心技术的研究中。面对外国广泛应用的基因工具,她另辟蹊径从古菌来源入手,为我国获得了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未来,她将继续从事基因底层工具的开发,构建属于中国的基因编辑工具库。
园艺林学学院刘胜军把培育安全、优质的柑橘产品作为自己学习和科研的目标在田间地头调研中探索柑橘改良的方法;他通过人工杂交试验证明甜橙起源于中国,为中日温州蜜柑起源争议给出有力论证;他坚持在服务战略需求中促产业发展,构建柑橘育种综合数据库,对关键基因发展、资源DNA鉴定具有重要价值。
经济管理学院 杜三峡
“三思而笃行,越峡以致远”,经济管理学院杜三峡分享了她“三探农经”的故事。20多次写作培训和计量课程、10万余字研究设计、8万余字读书笔记与180天的反复论证,让她领悟到科研写作之路;她多次带领团队成员前往湖北、浙江等6个省份300多个村庄进行调研,收集了7500余份农户问卷、10000多份农户与企业的会议记录,从中渐悟科研实践之路;她聚焦农药减量替代,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在研究中彻悟科研兴邦之道。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踏实做好平凡之事”,经济管理学院李凡略坚信挫折与挑战会让自己得到磨练,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他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历经10余次退稿,累计修改近10次,修改说明近10万字,最终成稿近3万余字,他坚持探索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驱动路径,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注入青春力量。
工学院 石明菲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工学院石明菲与华农相伴十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她将沼液中氨氮回收作为自己的课题,6年日复一日地做实验与读文献、7本实验笔记都是她在科研路上的见证;她始终坚持用低碳方式处理富氮沼液,梦想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助力农业可持续循环发展,为强农兴农贡献力量。
水产学院 霍星晨
“勇于科研,服务渔民”,这一直是来自水产学院霍星晨在学习和科研上的信条。走过祖国18个省市,调研近百家渔场,深入农村与农民交流学习,他把为渔民服务的理念贯彻到行动中去;“我做的科研可以真真切切帮助到中国水产行业。现在我越来越为自己的科研感到自豪,为自己是一名水产人感到自豪”,他将继续砥砺前行,为中国水产养殖业奉献华农学子的力量。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齐亭亭
“民以食为天”,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齐亭亭从小在田间长大,怀着对农作物的特殊情感开始了她“接地气”的食品科学研究之路。她紧盯农户需求,将柑橘的生理落果“变废为宝”,提高了果农收入;科研之余她参与了学校食堂食品检测活动,身体力行地保护食品安全、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她走进湖北省各个社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居民们科普相关知识,将“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写在祖国大地上。
化学学院 庞化吉
“追光脚下,逐梦心中”,化学学院庞化吉热爱化学的种子早在中学时就已播撒。他一直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自身的科研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对于未来,他希望自身能够在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创新开展工作,做一些“更酷”的事情。
文法学院李东平从“写好一篇文章”到“用好一篇文章”的故事讲述了如何做一名有“实践感”的社会科学研究者。他在八省的实地调研中确定了民生福祉研究的选题;为打好理论基础,他累计阅读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著作24部,并撰写3万余字读书报告。他期望能通过自身的不断实践为世界讲好我们中国农村自己的公共治理故事。
公共管理学院刘蒙罢积极投身于维护我国土地生态安全实践中。他深入武汉市黄陂区进行调研,调查我国快速推进城市化对生态资源的影响;他以地方政府视角并结合我国行政体制,通过制度设计来保护地方生态资源,未来他将继续弘扬科学精神,争做有责任的“土管人”。
信息学院谢文召(通讯员 谷瑞金 供图)
“和趣求真,秉实生信”,信息学院谢文召与生物信息学结缘于本科期间的挑战杯,为了自己的科研梦,他以综合第一的成绩跨考进入华农生物信息学;科研路上,他一直秉持“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带头组建了生信小课堂,用信标的光芒为他人带去帮助,让自己在大我中引领小我,在小我中成就大我。
现场展示后,评委就候选人的汇报内容进行了相关点评,并就研究问题进行了提问和交流。
最终,陶影峰、郝芸芸、徐颖、刘胜军、杜三峡、石明菲、霍星晨、齐亭亭、庞化吉、谢文召获评我校2023年学术希望之星称号,其他候选人获评学术希望之星提名奖。
颁奖仪式结束后,严建兵作总结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参评同学们都是做大事的人、敢于奋斗的人,并鼓励同学们要树立远大梦想,厚植家国情怀,勇于创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最后,他寄语广大学子:“希望各位同学都能够扎根于华农广袤的学术土地,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挥洒青春汗水,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我国的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审核人:镇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