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弘扬教育家科学家精神】冯雄汉:“大格局”与“小细节”“致广大”与“尽精微”

编者按:日前,学校召开了“弘扬教育家科学家精神 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座谈会,在融乐愉悦的氛围中,6位院士与青年才俊分享成长故事和心路历程。6位“狮山大先生”躬耕教坛、甘为人梯、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令人感动、让人深思,他们为学为事为人的事迹为教职员工树立了榜样,增强了作为华农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和豪气,激发起了全校师生爱校荣校和兴校的磅礴力量。即日起,南湖新闻网将邀请部分青年教师代表说感想、聊体会、话成长,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狮山大先生”的崇高风范和精神风貌,将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

UD_Lewis

冯雄汉教授

冯雄汉:“大格局”与“小细节”“致广大”与“尽精微”

聆听和学习了六位“狮山大先生”感人肺腑的教育家科学家精神,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我谈一点点体会和感想。

大格局与小细节

“大先生”格局之大、志向之大、学问之大,令人景仰。六位院士在农业前沿领域的奋斗历程完美诠释了他们胸怀祖国、勇攀高峰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内核。傅廷栋院士引领油菜四次革命,张启发院士从绿色超级稻到精准“治未病”,不断开辟现代生命科学新赛道,陈焕春院士研发猪伪狂犬病灭活疫苗打破国外垄断,邓秀新院士带领团队实现柑橘鲜果周年供应,金梅林院士深入开展人兽共患病和动物新发突发疫情防控,张献龙院士构建世界棉花现代育种技术新体系。

“非志无以成学”,他们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常年躬耕科研一线,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淡泊名利,潜心科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好科学研究的小细节同样尤为重要。陈焕春院士谈到金梅林院士研发疫苗中亲力亲为把握每一个细节时有感而发:“细节决定成败”。邓秀新院士同样强调:“大贡献得从小事做起”。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先生”们的成功经历启示我们,只有从最基础的“一屋”做起,静心笃志,下“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不断积累,才能实现远大的科技强国梦想。

矢志创新与团结协作

“大先生” 兼备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于一身,令人向往。六位院士肩负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展现了敢于创新争先的学识魅力。创新是科研的“灵魂”,张献龙院士针对创新构想总会不断提出“灵魂之问”:“世界上有没有研究先例?”“研究能为国家和产业作出多大贡献?”“我们能不能做得更棒?”……为了解决动物生物制剂研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难题,金梅林院士四十余载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创建了现代生物制剂工程技术体系,创制系列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控产品,勇担我国动物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的巾帼“卫士”。

“大先生”们坚守学科前沿,矢志创新,潜心问学之中,同样发扬了团队协同攻关的优秀品质,展现了善于团结协作的人格魅力。张献龙院士激励团队科研人员多借鉴不同学科的先进理论与技术, “只读棉花的文献是做不好棉花科研的” ,更要做好跨界协作融合,为科学赋能。在他带领下,团队经过对300多个棉花品种的系统测试,培育出迄今再生最快和转基因效率最高的陆地棉种质“YZ-1”,创造了多项国际领先成果,并获得神龙优秀创新团队奖。

大科学时代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更离不开不同学科的集智攻关和团结协作,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开展有组织科研,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科研奉献与教书育人

大先生是“经师”,更是“人师”,令人崇敬。六位院士在各自领域中孜孜不倦,科研奉献中的同时,默默传承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不仅成为传道授业的“经师”,更为成风化人的“人师”。张献龙院士感言:“正是受刘后利先生、孙济中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精湛学术与淳朴学风的熏陶和影响,在傅廷栋院士等战略科学家奖掖后学的无私帮助下,才有我如今的成长。”同样他怀着一颗师者之心,将恩师的崇高风尚践行到自己的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用心对待每一个学子,期待他们都能成为国之栋梁——找处于危难之际的学生促膝谈心、严厉批评偏离主攻方向的学生、帮扶生活困难学生、捐赠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他看来,培育棉花新品种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培育人才方是百年大计。张启发院士耕耘教坛50余年,始终用文化铸魂,启人以志,培养了一批批创新拔尖人才。

近年来,我和同事们围绕土壤活性矿物演化及其效应着力攻关,解译地球关键带中活性矿物环境行为,研发污染物矿物绿色修复技术,提升土壤生产力与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将不断汲取“狮山大先生”们的精神力量,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砥砺奋进。

狮山之下、南湖之畔,“大先生”们的高尚品德、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将不断激励一代代华农人耕读不辍、勇毅前行,奋力向前、向前、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