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召开第七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熊萧萧)3月26日上午,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第七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作重楼C601会议室举行。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邓秀新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院士,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孙传清教授、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游艾青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徐明良教授、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教授以及我校张启发院士、熊立仲教授等学术委员出席会议。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副校长严建兵、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拥军、人力资源部部长朱正宁、实验室主任班子及在室老师100余人参加会议。

姚江林在讲话中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三方面具体要求。一是进一步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上下功夫,加快科研范式和科研组织模式变革,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更好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强国建设。二是进一步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上下功夫,以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加速大数据、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融合发展,在重大优异种源创制、原创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争取有新突破,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服务产业高水平转型升级。三是进一步在加强战略科学家培育上下功夫,传承好“激扬梦想、追求卓越”的实验室精神,以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强化团队牵头人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促进能担当、善思考、有宏观把控能力的中青年领军人才快速成长为战略科学家、战略领军人才。

会上,实验室主任熊立仲从实验室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主要研究进展、运行管理与未来发展思考等方面作了实验室2023年度报告。涂礼莉、王磊、杨宁、邹珺、陈伟、张建伟、陈浩等七位老师分别代表团队作了亮点进展报告。

学术委员会委员对实验室在过去一年在重大理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立足实验室未来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一是形成以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科研团队为主体、以科研任务为牵引的上中下游一体化创新模式,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产业重大问题。二是要与不同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拓展交叉研究方向,加强农业与健康产业、信息科学、智能装备等领域的学科交叉和协同攻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三是牢固树立质量、贡献、绩效导向,围绕实验室重组目标任务,优化团队布局,围绕团队使命,优化人员布局,形成最大向心力。四是在重大品种培育上要有组织化地加强与科技领军企业的紧密合作,建立“企业出题、校企共答”的合作模式,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五是进一步整合资源,主动谋划,明确主攻方向,凝练标志性成果,讲好完整的成果故事。六是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活力,进一步加强对青年人才的精准培育。

审核人:张美冬 和希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