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主动融入全国创新链,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近年来,湖北先后组建了1家国家实验室和10家湖北实验室,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领域和卡脖子技术进行创新攻关和成果转化,一批新技术、新成果得到转化应用。今起,本台推出系列报道《走看实验室》,解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湖北密码。今天我们走进湖北洪山实验室。
记者徐嵬毅 :“十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考察时,就留下了‘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殷殷嘱托。十一年后,当他再次来到湖北考察时,湖北就用高产高蛋白玉米新品种,向习近平总书记做了汇报。”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湖北洪山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严建兵:“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粮食安全的问题,那我们这个成果就是希望通过提高玉米中蛋白的含量来实现我们蛋白的替代。我们每年国家要进口1亿吨的大豆,涉及到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大的隐患,或者说是卡脖子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提高玉米中蛋白的含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能够实现700万吨大豆进口的替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认为是重中之重,他说你提供了另外一条路,是另辟蹊径的一条新的道路。”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洪山实验室的高产高蛋白玉米新品种又有了新突破。经过11年的持续科研攻关,他们找到了降低玉米籽粒含水量的关键基因,可以使玉米品种的含水量最高降低17%,一亩地最高可以节约成本150块钱。目前,洪山实验室联合企业已经开始将这一技术在国内进行测试并推向市场。成果转化之快,得益于洪山实验室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进行了探索。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湖北洪山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严建兵:“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提到的核心的一个要义,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如何转化为产业应用,这中间有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而我们依托洪山实验室就是要解决产学研融通的问题,我们就是围绕着这个重大的科技团队建立全链条的团队,吸引这些优势的企业入驻洪山实验室,来共同研发、共同承担责任,在这个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为了让更多科技成果跨越学术和产业的鸿沟,洪山实验室和企业组成创新利益共同体。首先,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判断,并根据成果产生的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注资扶持,直到实现市场化推广,实验室和企业再进行收益分成。这样的“共同体”,可以让研究更有针对性,协同攻关的动力更足。在洪山实验室,记者看到了他们自主研发的“作物植株表型检测系统”,通过搭载可见光成像、红外成像等多个种类的感应器,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3000份水稻的“外貌”提取和分析。
湖北洪山实验室作物表型平台负责人杨万能:“人工表型测量手段大部分还停留在一把尺子一杆秤,就靠人的眼睛看,我们就是解决传统的表型技术的瓶颈,研发高通量的作物表型的技术和平台,为育种家、植物科学家提供更高通量的、更精准的表型数据。”
在洪山实验室的创新利益共同体机制下,这项成果快速从实验室进入生产一线。不仅可以搭载在机器人身上,灵活进出水田、旱地等自动采集数据,还能搭载在数字考种机上,通过光学成像实现对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实行批量“组团体检”。
武汉谷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晋武:“我们原来传统的考种一年的品种筛选,要经过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用这种机器去替代人工,1个月左右解决。”
湖北洪山实验室作物表型平台负责人杨万能:“在全国20个省份102家单位都有我们的产品,我们目前转化了8个专利,总价值是1280万(元)。”
现在,湖北洪山实验室已经汇聚8名院士、7个国家基金创新群体、147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成立三年来已经攻克玉米和水稻增产关键基因等12项国内首创、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2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下一步,湖北洪山实验室将继续整合优势力量,实现育种科研从研发到产业的全链条建设,为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做出贡献。
(长江云新闻记者 祝如月 吴宝洪 谭思为 通讯员 蒋朝常 本文原载湖北卫视长江云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