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讯(记者范 昊天)长期以来,农民收完玉米后需要带回家晒干再脱粒,费时费力,如今这一情况有望改变。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团队经过11年持续攻关,首次揭示了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未来,农民将能够直接在田里机械化收玉米籽粒。
据悉,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作物,但长期受限于缺乏快脱水的品种,很多地区需要先整穗收获,经过晾晒、烘干后再脱粒,玉米机械粒收水平较低。在此过程中,玉米粒的品质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了生产效率和种植成本。
多年来,瞄准控制籽粒脱水速率这一性状的基因,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湖北洪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严建兵教授带领团队深入开展研究,建立了籽粒脱水表型田间鉴定技术,发现玉米及其近缘种中特有的一种含31个氨基酸的新型小肽microRPG1,敲除microRPG1可加快脱水速率,超表达则显著降低脱水速率。
“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籽粒含水量要求在25%以内,但我国大多数玉米品种在收获时的含水量通常在30%至40%之间。”严建兵介绍,试验表明,敲除microRPG1可使收获时的籽粒含水量下降2%至17%,平均下降7%,同时其他农艺和产量性状没有明显的变化。目前,团队正在与企业合作开展田间测试,“边研究,边开发,边应用”。经过初步测算,该技术的应用,每亩玉米地能够为农民节省100-150元的成本,提高10%左右的收入。
责任编辑:范昊天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