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华农
首页 / 媒体华农 / 正文
【科学网】接力支教22年,一所大学的坚持能改变什么

李思辉,杨正莲,实习生 何睿 / 中国科学报

8月27日晚,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生宿舍里很热闹。来自贵州的大一新生龙海芬刚刚安顿好行李,几位特殊的“亲人”便推门而入。

共青团湖北省委副书记徐本禹和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专程来迎接这个特殊的学生。

龙海芬近照。受访者供图


种子

在贵州腹地,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兴合村狗吊岩组,深藏着一所名叫“为民小学”的小小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华农支教团)的到来,给这所破败的深山小学带来了“不一样的风”。

2017年9月,华农支教团志愿者曹媛媛和队友一行4人来到为民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曹媛媛和队友王祥礼承担了六年级的所有课程,曹媛媛教语文、英语、品德与社会以及地方课,王祥礼教数学。

正在为民小学读六年级的龙海芬,学习认真、沉着冷静。“遇到问题时,她总会不自觉眉头微锁。”善于观察的曹媛媛,经常通过她的状态来调整讲课节奏,“当她眉头皱起时,我就提醒自己,这里没讲明白。”

为了让这个内向的女孩更加自信,老师们鼓励她在国旗下发表演讲,让她担任春游时的旗手。

龙海芬告诉《中国科学报》:“其实,从四年级开始,我就一直跟着华农支教老师学习。”四年级时的数学老师周俊,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总是很活跃,但如果马虎大意错了不该错的题,他也会很严肃地提出批评。龙海芬回忆:“他从街上回来,在泥巴路上遇到我和妈妈时,会递给我们零食。”

五年级时的数学老师高兴,“非常聪明,教书也很棒,包容友爱”。有一次家访,龙海芬的父母都不在家,她想做饭招待,家里却没有菜。他们煮了老坛酸菜面,“那个面的味道算不得好,他却笑着夸赞不错。”读初中时,因为离家远需要住校,高兴承诺会去看他们,“他说话算数,真去了!”

在志愿者们的接力培育下,龙海芬以乡镇第八的成绩考进猫场镇初级中学。龙海芬说,志愿者老师不仅帮助大家用上了新的书包、课桌、黑板,也让她学到了许多课堂之外的东西,比如包容、理解、自信,从那时起,她暗暗下定决心:“努力考上华农!”

龙海芬(小学时期)在国旗下演讲。华农供图


果实

2020年,因为家庭遭遇变故,学费成了压在龙海芬头上的难题。“如果凑不齐学费,只能不读了”。

听到这个消息,曹媛媛和队员们迅速行动起来,短短一天便筹集了2750元。这笔钱解了她的燃眉之急。后来她也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高中学费、生活费全免的入学资格。

2017年盛夏,龙海芬在支教团李昂老师的带领下,到北京研学,目的地是遥远而神圣的首都北京。第一次踏上长途客车的那一刻,第一次踏入酒店的大门,第一次乘坐呼啸而过的火车……每一个第一次都仿佛是她人生新篇章的预告。城市的喧嚣、文化的厚重、科技的奇幻……让她目不暇接。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经过许多年不懈的努力,今年夏天,龙海芬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考入了她心心念念的华中农业大学。

得知这一消息,华农支教团的志愿者们在微信群里热情欢呼——为了支教团培养的第一个“学生校友”的出现,为了22年里一届届志愿者的爱心接力。

曹媛媛为龙海芬(小学时期)系红领巾。华农供图


改变

故事始于2002年。

那个夏天,华农大三学生徐本禹和同学前往黔西山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次年7月,他不惜放弃读研机会,只身重回贵州山村,在为民小学、大石小学支教两年,成为“感动中国人物”。

2005年,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成立,每年在本科应届毕业生中招募优秀志愿者,继续定点支教活动。

22年来,已有200余名华农志愿者接力传递着这份爱与责任。他们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2002年辍学打工的11岁小学生康胜美被徐本禹带回课堂,后来成为徐本禹教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2014年,康胜美回到为民小学支教。今年,除了龙海芬考上华中农业大学,另外还有3名学生分别考上贵州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和贵州中医药大学。

山还是那座山,他、她以及他们却有了不一样的际遇。接力支教22年,一所大学的坚持深刻改变着一些人的命运。

志愿者们冒雨家访。华农供图



(评论)向“微不足道的改变”致敬

李思辉

茫茫大山深处,考出几名大学生,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何以令人心头一颤?

因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实则蕴藏着可歌可泣的力量。这是志愿服务的力量,正是因为在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凝聚下,才有了200余名志愿者相继深入大山、奉献青春的故事。

这是自强不息的力量,正是因为山区孩子那股“我命由我不由天”“靠勤奋改变命运”的劲头,才让羸弱的小草得以挣脱逼仄、破石而出。

这是大学之道的力量,大学之道在于达济天下、福泽苍生的凌云之志,也在于“先扫一屋,后扫天下”的务实作为。一所大学、22年扎根一方水土默默浇灌,朴实无华、润物无声。

从宏观视野审视,几个山里孩子考取心仪的大学,似乎“微不足道”;但这对他们的家庭而言却非同凡响,特别是在孩子们自己的小宇宙里,堪称石破天惊!由此而言,小和大是相对的,个体人生命运的改变,小事不小。

向“微不足道的改变”致敬,就是向大学的点灯精神致敬,就是向新时代的志愿者们致敬!不论社会怎样变化,总有一些故事让我们心头一颤,总有一些力量让我们肃然起敬!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