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华农
首页 / 媒体华农 / 正文
【人民日报】推进高质量生态社区治理 打造国家绿色低碳生活样板

推进高质量城乡生态社区治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微观基础,是打造国家绿色低碳生活样板的核心抓手。城乡社区是实现全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双碳”目标下推进城镇化生态转型的基本实践单元,同时也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下,绿色低碳、智慧便捷,以及健康包容、富有韧性的社区治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国在城乡社区治理的探索中也逐步从局部转向全域,加强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15分钟”时空尺度的社区生活圈谋划。同时近年来,城乡社区基础设施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布局不断得到优化,据统计,2019-2020年期间我国社区服务站数量增加了135%,其中农村社区服务站数量增加了223%,社区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在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过程中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下沉,在实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通过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的生态社区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载体,会成为居民开启绿色低碳生活模式的助推剂,但是不同地域城乡社区发展历程、发展阶段不同,在推进高质量生态社区治理,打造国家绿色低碳生活样板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理念和运行管理机制上的短板,亟待以系统化的治理观念,现代化的治理手段和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目标来推进社区生态环境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凝心聚力。

一、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生态社区治理的突出短板

1.“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与生态环境治理有待进一步融合

社区治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良好的生态环境关乎人民利益的生态福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有助于融合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发展,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社区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根据2019-2020年期间对全国66个社区的调研结果显示居民对社区景观和绿化的满意度不及对社区卫生的满意度,这与社区景观和绿化在满足人民需求方面的功能性不足密切相关。同时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已有的导则、规范和政策文件尚未充分融入社区层面上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此导致生态社区建设难以高效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社区治理和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有待进一步深度融合。

2.“双碳”目标和疫情防控需求下的社区建设创新样板和评估机制尚缺乏

“双碳”目标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求对我国基层社区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生态社区的通用评估范式和低碳、零碳社区的成型样板尚较为缺乏,具有一定约束力和可操作的生态社区建设工具和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面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社区治理韧性有待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的低碳转型和韧性提升需要规范化引导和智慧化赋能。近年来,我国在生态社区的建设方面卓有成效,中山福兴新村通过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2017年就被认定为全省唯一近零碳排放示范社区;2021年深圳市大鹏新区也发布了全国首个关于生态社区规划、建设、管理、评价的“全链条”地方标准;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北京、杭州等地的智慧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总体来说,这些案例的经验推广还需进一步考证,创新的生态社区样板还相对不足,常态化的评估体系尚未形成,“以评促建”的生态社区建设和绿色生活推行机制尚处于摸索阶段。

3. 兼顾过程和目标的城乡生态社区适应性管理模式还相对欠缺

完善高效的社区管理模式是落实生态社区管理目标的基本保障,也是提炼生态社区管理模式服务管理决策的前置条件。我国社区发展受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较大,在以“北京-唐山”、 “上海-扬州”、 “广州-增城”和“成都-龙泉驿”四组城市作为案例区的社区调查中发现,城、乡社区和新、旧社区在生态转型过程中经历着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目标的权衡,“目标”导向下的社区管理模式中往往容易造成对社区治理过程重视不够的问题。同时不同类型的社区不论是在社区规划、社区产业发展、资源能源政策,还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标准方面的方略及其绩效均不尽相同,社区管理呈现复杂性的特征,亟待形成居民、物业、居委会、社区资源等多主体融合,具有适应性特征的城乡生态社区综合管理平台,提高城乡生态社区建设和维护的效率。

二、推进生态社区治理和绿色低碳生活的对策建议

1. 从前期规划到后期监督,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生态社区发展新格局

建议构建社区生活圈的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参与机制,培育基层生态环境联合建设、联合预防和联合治理的多元治理机制,鼓励人民监督评价,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生态社区发展新格局。第一,建议拓宽社会参与规划的形式和渠道,在构建社区生活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的过程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逐步实现居民共商、规划共筹。第二,建议加强建设“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社区在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方面的需求,在社区生态环境设施的配置和维护过程中形成畅通的群众参与和反馈机制。第三,建议形成“以人民满意度”为基础的社区生态环境综合考核机制,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城乡社区生态环境检验与评价的第一标准,并纳入到智慧社区的信息共享平台中,提升基层社区的生态环境监控、预警、治理和追责能力。

2. 从示范先行到经验推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建立生态社区评估机制

建议“十四五”期间分区域、分不同社区类型、分阶段开展绿色低碳生态社区示范建设活动,结合社区传染性疾病防控的要求,从规划布局、生态环境、能源和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形成可推行的生态社区评价体系,形成可持续地生态社区评价机制。一方面建议通过示范区建设活动,掌握社区内部物质、能量、产品等输入与输出的全过程,挖掘社区治理模式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纳入“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和智慧化疫情防控实现手段的考量,形成可量化、可拓展和可执行的通用评价准则。另一方面在明确评价指标和体系的基础上,建议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社区评估机制,既要规范评价程序和,得到评价等级,也要总结创新做法,从城乡社区的土地低碳化改造、绿色种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智能垃圾处理等多个角度拓宽生态社区的建设路径。

3. 以系统化的理念搭建城乡生态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决策的支撑平台

建议搭建城乡生态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决策的支撑平台,采用兼顾过程和目标的管理策略,拓展“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的管理理念,提炼社区生态转型的优化管理途径和手段,实现城乡生态社区的适应性协同管理模式。在制定兼顾过程和目标管理策略的过程中,将城乡生态社区的社会、经济、运输、设施、土地和管理模式联系起来进行评估,识别出生态社区的有效管理主体和主体范式的特征。在复合系统的管理理念中融合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景观、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五个管理目标,从保护和改善社区生态环境环境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入手,为城乡生态社区的构建与综合管理提供先进的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生态社区的管理能力与工作效率,科学指导地方城乡生态社区建设和更为精细的土地利用空间规划。

(供稿/邓祥征、曾晨、曾现来、牛方曲、张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清华大学。)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26326883/rmh26326883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