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时讯
首页 / 综合时讯 / 正文
【硕彦讲坛】吴孔明: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坚持长期系统攻关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周熙)10月15日,“硕彦讲坛”第一讲在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报告厅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研究员应邀作了“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坚持长期系统攻关”的专题报告,校领导李召虎、姚江林、杨少波、严建兵与400余名师生一同聆听了报告。校长李召虎主持报告会。

作报告(学通社记者 李明城 摄)

吴孔明作主题报告(学通社记者 李明城 摄)

活动现场(学通社记者 李明城 摄)

活动现场(学通社记者 李明城 摄)

吴孔明围绕科研问题的来源、科研平台的建设、人力资源的配置、科研工作的规划、个人科研案例等方面分享了个人长期坚守科研一线、坚持“四个面向”、不断谋划布局科研新领域、不断提升为国家战略服务保障能力的理解与体会。

“世界科技前沿一定是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科研工作者不论是选择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都应该将研究越做越深、越做越实,不断向两端延伸发展。”“我国棉花主产区从东部沿海地区、江汉平原不断向西部迁移,1997年我在新疆调研后预判未来棉花主产区会在新疆,提前部署团队扎根新疆开展棉花病虫害防治研究。”吴孔明指出,科学研究要坚持“四个面向”,科研工作者要及时将国家建设发展需求与个人研究内容紧密结合。他详细阐述了科研工作应该如何选题,分析了建立研究材料体系与研究技术方法的辩证关系以及研究规划的重要性,“科学研究要随着国民经济主战场变化不断的深入或创新,做好短期、中期、长期研究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科研规划要制定路线图,找准关键节点,踏踏实实逐个突破,“通常我们会在科研工作的起始阶段延续自己在博士或博士后阶段从事的研究,但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针对研究目标做好后续阶段的研究规划布局,做好长期系统攻关的准备”。

关于科研平台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吴孔明表示,确定了科研问题之后,就要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区域搭建科研平台和科研基地,组建研究团队。“农业科研必须开展实地研究,仅仅待在办公室、实验室是做不出真成果的。”“研究生是科研团队的重要力量,科研辅助人员是重要支持,但更为重要的是青年科学家们要坚守科研一线,要坚持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不要过早地离开科研一线。”

随后,吴孔明分享了团队30余年围绕昆虫迁飞研究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通过观察梳理昆虫迁飞的规律、昆虫的生物特性以及病虫害防治的现实需求,总结凝练出昆虫迁飞的行为机制、生态服务和迁飞害虫绿色防控等具体科研问题,又结合昆虫迁飞规律来选择合适的地点、搭建平台、持续开展观测和试验,从而进一步的找出规律去解决这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昆虫迁飞研究,经过反复权衡,我们选择在一座海岛上租借简陋的房屋开始固定观测基地修建工作,岛上没有自来水还经常停电,进出岛屿也非常不容易,遇上不好的天气要在原地等上很多天,这一干就是30年。”团队不畏艰难、30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让在场的师生们为之动容。为了更高效、更客观地辨识迁飞昆虫的种类并三维解析其迁飞行为参数,吴孔明团队想到了学科交叉,他主动上门联系国内有雷达研究实力的团队,双方一拍即合,前后经历了10年时间研制了昆虫迁飞高分辨多维协同雷达测量仪,“这套系统完全是自主研发的,可以对周围迁飞的昆虫进行精准识别和飞行轨迹跟踪,大大拓展了我们开展昆虫迁飞研究的视野和效能。”吴孔明自豪地说。

听众互动提问(学通社记者 李明城 摄)

听众互动提问(学通社记者 李明城 摄)

交流阶段,吴孔明希望广大青年科技人员要锚定研究目标,做好科研规划,像一棵大树一样汲取养分,处理好主干和枝丫的关系,让主干生长的更加粗壮,让枝叶更加繁茂。

据悉,学校举办“硕彦讲坛”旨在邀请国内外杰出科学家做客狮山分享经验与智慧,请“大先生”来培养大先生、“战略科学家”来培养战略科学家、“好老师”来培养好老师,加快农业战略人才力量梯队建设,让学校成为“萃俊秀于三楚,聚硕彦于一堂”的世界农业创新和人才高地。

审核人:朱正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