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特别关注】苏施予的“音乐+”生活

南湖新闻网讯(记者杨正莲)7月,一批学子完成学业后奔赴新的前程,毕业生苏施予也将在9月去往另一个城市另一所大学继续学业。但眼下,她并没有急于离开,她在这个5平方公里山水校园里还有一些事情正待完成,比如制作自然科普动画。

大学毕业这件事,在苏施予看来,就是正常生活运行的一部分,就好像火车走在铁轨上一样,一节一节地在轨道上行进,“我感觉好像没有什么想要表达的东西”。她的微信朋友圈,停留在5月31日,那一天她连续分享了两条信息,一条来自于华中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推文,一条是她自己在哔哩哔哩平台的个人账户更新,内容都是原创音乐《我的大学是一座大森林》。

《我的大学是一座大森林》由苏施予作词、作曲、演唱。这首洋溢着青春灵气的校园歌曲,是这位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四年校园生活的鲜活见证,串联了她在校园里的探索、发现和感悟,以及对于开辟新征程的期许。

狮子山上的"公民"

2020年9月,苏施予如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理工科和艺术相结合的风景园林专业,从甘肃省武威市来到华中农业大学。

学业压力不小,需要从头学习素描、水彩等,经常熬夜画图。但三面环湖、坐拥青山,拥有9公里浪漫湖岸线和10公里“林中路”的5平方公里山水校园,给了苏施予极大的“弹性空间”。她喜欢在狮子山自习,周末“刷山”,骑着单车在试验田间游荡,清晨在野芷湖观鸟,或者躺在教学楼前面的草坪上睡觉。

苏施予观察树上的苔藓

苏施予观察树上的苔藓(通讯员 毛霖 摄)

2022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在狮子山上读书的苏施予,感觉周边突然安静下来,只听见小鸟的鸣叫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一种奇妙的感觉涌上心头,“好像我们一起生活在狮子山里,我在复习我的功课,小鸟在觅食,树在汲取营养,我们在这里做各自的事。”苏施予说,“狮子山的公民”这个念头因此出现。刚好有一门课程需要设计校园绿地,苏施予灵感迸现,“我的大学是一座大森林”就成了设计概念。

选择用音乐来表达,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父母都喜欢音乐,一家三口经常一起唱歌弹琴,还会邀请亲戚、朋友、邻居举办家庭音乐会。进入大学后,只要有艺术相关的活动,苏施予都会参加,她还给自己加了一门“校外选修课”——去琴台音乐厅看演出。“这跟我的课程学业同等重要。”苏施予说,她常去听琴台音乐厅的艺术导赏讲座,购买各种乐器自由探索。大一的时候,她试着为自己的专业写歌,凌晨把琴绑在自行车头上,一边骑车一边弹琴唱歌。

虽然有了创作音乐的想法,但苏施予每天照常做自己专业学习方面的事情,她知道专业学习是自己的本分。但音乐这个精灵就像在后台运行的一个魔法程序,不经意间又会跳出来逗一下苏施予。经历了许多通宵画图之后,某个凌晨天快亮时,苏施予听到了白天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那么大声音的鸟叫”,发现“它们在四五点的时候是最活跃的”,而大多数同学都没有那么早起床。“每天清早,小鸟比我先醒 ”这句歌词,从她脑海里蹦了出来。随后的日子里,一句句歌词陆续“蹦出来”,渐渐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卷。

苏施予在狮子山上观察植物(摄影 毛霖)

苏施予在狮子山上即兴创作(通讯员 毛霖摄)

就这样,苏施予完成了歌曲的最初创作。大二下学期的风景园林设计课作业里,她附上了歌曲小样的二维码,也在网上发布了简短的信息,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

众人参与的共创

苏施予打算把歌曲做成MV,这样更有利于传播。2022年9月,已经进入大三学习阶段的苏施予,一方面为“保研”而忙碌,一方面为音乐MV搜集素材。在她看来,MV是音乐世界的具象展现,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作品,而非歌曲的附属。

苏施予曾参加过华中农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组织的观鸟活动,她发现这些同学观察自然的视角很有意思,他们经常在QQ空间发布一些生动有趣的动物段子,比如“小鸟澡堂”“小天鹅梳妆”等。顺着图片线索,苏施予逐个联系这些“有趣的”同学,询问他们是否拍摄过野生动物的视频。

2022年9月4日,苏施予联系到动物医学2105班王若婵,表示想给自己的歌曲配上有趣的动物视频,让师生用新的视角审视熟悉的校园。王若婵很快回应说,如果MV制作没那么急的话,大家还可以帮她再拍一些新的视频。一直到2024年3月,华中农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同学们拍摄了很多校园鸟类视频给苏施予,成为歌曲MV里的素材。

同期,经由校内一位老师引荐,苏施予联系到认识植物“特别厉害”的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薛煜航。那时,薛煜航正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植物分类专业硕士学位。远程聊天后发现,他们曾经在一个自发组织的雅思小组交流过,也多次在校内音乐活动中擦肩而过。苏施予关注很久的一个经常发表校园植物图片的QQ空间,博主就是薛煜航。

薛煜航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拍摄的几百张校内植物图片打包发过来,并细心给植物标注中文名和拉丁名。苏施予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植物,薛煜航再给这些筛选出来的植物标注适合拍摄的月份和大致时间。“这个工作量相当大,他确实帮了特别大的忙。”苏施予说。

3月22日,薛煜航在四教中庭草坪寻找植物石地钱

3月22日,薛煜航在四教中庭草坪寻找植物石地钱(受访者 供图)

为了帮苏施予做好MV,校内动植物花卉爱好者们纷纷在群聊里建言献策,分享当下什么地方有哪些值得拍摄的对象,甚至还热情绘制示意图。趁着回国过春节的间隙,薛煜航特地来到武汉,给苏施予带路,在学校四教中庭草坪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漂亮的苔藓植物石地钱。“万野工作室”的科普博主哈尔,是园艺林学学院2023级研究生,他为苏施予热情推介苔藓,绘制了路线图,给出了包括相机参数设置等非常详细的拍摄建议。

“大家很开心能有这样的参与机会。”苏施予说。喜欢自然科普的这些校园“小众”,乐意让更多人看到有趣的自然现象。《我的大学是一座大森林》MV发布后,帮忙拍摄了许多鸟类视频的动物科学2104班黄子扬,就在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群里赢得了诸多祝福,大家亲昵地刷屏:“太强了”。

原创校园艺术支持

2023年5月,就在苏施予大三学习接近尾声时,她发现了学校启动的“狮山原创校园艺术支持计划”。这个由狮山艺术节组委会发起的项目,鼓励大家提交各类原创作品初稿或者主要思路,经遴选进入学校原创艺术作品培育孵化项目库,获得学校提供的场地条件、艺术指导、宣传推广、创意支持等服务,完成项目还可获经费支持。

苏施予和同学刚完成一个课程作业视频剪辑,看到学校的这个计划后,就上传了作业视频。交流中,苏施予提到自己的原创音乐《我的大学是一座大森林》。那是她自己搭建简易录音棚录制的。她把麦克风、隔音罩、琴架等藏在景园楼教室的座位底下,凌晨1点多钟其他同学都走之后,她就组装、录歌。天亮时分,她再把东西收拾好,藏起来。提起这段经历,苏施予打趣自己是夜晚出现白天消失的“田螺姑娘”。经过专家遴选,《我的大学是一座大森林》列入“狮山原创校园艺术支持计划”。

原创音乐交流区合影(匡敏 摄)

6月1日,“野芷原创荟”音乐交流区合影(匡敏 摄)

遴选专家认为,原来的歌词有些地方文学性不够,宣传意味太强了。“鼓励我表达自己真正想说的。”苏施予说:“这一点确实挺好,能有人推动你进步,让我自己意识到有什么问题和不足。”

2023年9月,进入大四学习阶段的苏施予,以专业排名第二的成绩,顺利获得了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苦于不知道怎么修改歌词,她请教选修课程《中国文学》的老师。老师建议多读经典诗歌,多听经典校园歌曲。

着手修改歌词的几个月中,老师们也曾提供过具体的修改建议,她并没有完全采纳,而是“完全抛开以前的思路重新写。”今年3月,苏施予拿出了新写的歌词,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艺术教育中心的老师给予了她演唱指导,并联系到专业录音棚进行录制。

进入MV拍摄创作阶段,苏施予根据热心师生的建议,带领专业摄影师去拍摄。有一些苔藓长在树上较高的地方,大家就把运动相机绑在钓鱼竿上去拍摄,有一些很小的植物又必须弯腰很久去拍摄。素材集齐后,学校联系专业团队进行了剪辑。

3月31日清晨,摄影师在狮山防空洞拍摄苔藓

3月31日清晨,摄影师在狮山防空洞拍摄苔藓(受访者 供图)

看到剪辑完成的MV,苏施予坦言:“我感觉有点像宣传片,画面节奏和音乐律动不太一致,整体感觉没有出来。”她想自己动手重新剪辑。这个想法得到了支持和鼓励。4月底,视频在苏施予手下剪辑完成了。

这时,在“狮山原创校园艺术支持计划”创作者们的交流中,苏施予认识了资源与环境学院2024级研究生陈浩,他主动提出帮忙完善编曲。陈浩联系了更多校内外资源,连续通宵加班,修改了14版。这期间,正在做毕业设计的苏施予,也陆续完善了视频。

5月31日,华中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向全网发布校园原创音乐《我的大学是一座大森林》。苏施予在学校官微公号评论区留言:“感谢我的大学,在山水林田湖草中给予了我最珍贵的自然教育。”

音乐引发共鸣,大家纷纷留言互动,这让苏施予颇感欣慰。她的手机备忘录里,保存了一位校友转发这个作品时的评论:“山的这边,湖的那边,进入神奇的大森林里,你将成为像兰芷、鸿渐、鳞介、虫豸一样的精灵,找寻属于自己独特的神奇力量,让所有都越来越好。”

6月1日,“野芷原创荟”活动现场,苏施予向师生分享了创作经历和感悟。

6月21日毕业巡游,苏施予演唱《我的学校是一座森林》(学通社记者 仇傲 摄)

6月21日毕业巡游,苏施予演唱《我的学校是一座森林》(学通社记者 仇傲 摄)

轰轰烈烈的毕业巡游那天,学校毕业季组委会邀请苏施予现场演唱《我的大学是一座大森林》。第二天,学校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我的大学是一座大森林》MV成了暖场片。此前的学校校友联络员会议上,苏施予惊喜地发现,开场前播放的视频正是自己的作品,发给校友联络员的纪念U盘里也有这个视频。“也许之后的一些活动中,它会成为一个经常出现的暖场视频吧。”苏施予感觉“挺神奇”。

“如果没有华农这么特别的学校,我不可能创作出这个作品,不会有这么多师生参与共创,创作过程也不会这么有趣。”苏施予非常庆幸,这所大学让自己的自由天性得以保存,“不仅保存得很完整,甚至让我更‘张狂’。”

审核人 冯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