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新闻特写】论文答辩:锻学术品貌 铸育人品性

——学校2023年研究生集中答辩工作走笔

核心提示: 400余名博士生、2800余名硕士生……时下,研究生答辩正如火如荼进行。“答时代之问、辩科学之妙”,师生正一起努力,锻学术品貌、铸育人品性。

“答”与“辩”

“答”与“辩”

“很走心的一次科学之旅,在答辩中探索真理!”

“感谢师长、感恩母校,答辩也是真情告白!‘教育强国’必须有你!”

“突然觉得这是‘最后一课’了,这一刻感受到了离别与不舍,感受到了温存与感动!”

……

400余名博士生、2800余名硕士生……时下,研究生答辩正如火如荼进行。“答时代之问、辩科学之妙”,师生正一起努力,锻学术品貌、铸育人品性。

四综F202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四综F202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一堂学术课:“真理越辩越明”

5月31日一大早,四综F202会议室内的同学们已经活跃起来。这是博士生胡明阳同学的答辩现场,答辩委员会、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师弟师妹以及对其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师生50余人一道见证他的答辩全程。

“答辩正式开始!请胡明阳同学陈述博士论文研究主要内容,请答辩委员会认真审阅。”8时整,答辩主席韩建林教授宣布答辩开始。

在30分钟的陈述汇报中,胡明阳详细阐述了“基于转录因子结合热点特征解析猪皮下脂肪组织关键调控元件功能”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结论。现场委员目光聚集、认真听取并低头标记。

问询

问询、建议

“为何选择180天大白猪?”“高可及性如何直观反映?生物学意义在哪里?”“肌肉研究的文章与博士论文有何内在逻辑?”“数据、内容丰富,但应注意博士论文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脚注、图说、文献出处要严格规范!”……答辩期间,韩建林、刘小磊、余梅、陈振夏、李国亮等教授对其论文提出问询及建议。

“谢谢老师,数据的逻辑就是体现元件功能”“肌肉与脂肪研究互为表里,引文更有意义”“老师,我继续修改,规范论文写作”……胡明阳仔细回答着每个问题。这“一问一答、有问有答”的过程,充满着答与辩、驳与析。

“甲基汞”辩论

“甲基汞”辩论

这“一问一答”的过程同样发生资环楼515会议室答辩现场。在这里,有关师生正对“甲基汞”相关科学问题进行辨析。“实验的能量转换、电子转移过程如何?”“碳13在研究过程中的意义在哪里?”答辩俨然学术讨论,推敲之间,道理越辩越明。

“能否错位思考,将菌群的某个微生物视为特定的基因来敲除,从而控制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在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C605,答辩委员何进老师的一席话让邢永辉同学茅塞顿开,他表示,答辩就是思维碰撞,仿佛为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生院组织督导专家和全院老师前往各学院答辩现场观摩督导。桌子上几张签章的表决表、决议和学术诚信承诺引人注目,它们和现场师生一起见证答辩的神圣与严肃。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处处长蔡江表示,希望能够把牢研究生培养的“出口关”,也希望同学们能够聚焦科学问题,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进而续写人生新华章。

研究生院学位与质量管理处周静舫说,近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员和研究生全体工作人员分别到部分答辩现场观摩、督导,旨在及时、全面掌握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组织管理情况,共同营造科学严谨的答辩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答辩工作有序开展、质量提升。

工程楼A201答辩现场

工程楼A201答辩现场

一堂育人课:“致敬师长、感恩母校”

洗尽铅华始见真,浮华褪尽方显诚。“论文答辩是具有育人属性的”,邢永辉说,“毕业答辩是研究生生涯的最后一道关,也是步入社会的‘最后一课’。这既考核学生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质量,又促进学术的交流和讨论,我倍加珍惜和留念!”

“仪式感”

“仪式感”

“答辩就是要有仪式感!”6月3日,谢昊明同学身着正装,在工学院A201会议室开始了他的论文答辩。在一个小时的答辩中,他十分沉着冷静,对“驱动型犁旋联合耕整机改进设计与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成果如数家珍。

几乎同时,理学院程龙同学正为这场答辩进行反复演练,他期望通过大学“最后一课”,造就“更加卓越的自己”。在许多答辩现场,师弟师妹们都为师兄师姐送来了鲜花,祝贺他们答辩完毕,即将迈入人生新征程。

祝贺

祝贺

就在头天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答辩会在水产楼A201举行。硕士研究生张僅婕是校友企业海大集团和学校联合培养的学生,这场答辩,是对她自身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我校联合培养模式的检验。一同联合培养的同学共有11人,答辩成了育人成效的一个“尾注”。

答辩育人,体现在论文本身和字里行间的情怀。

论文答辩亦有“家国情怀”。在6月2日的答辩会上,公共管理学院张慧杰同学正展开他的答辩。在导师胡瑞的指导下,“新时代我国农科紧缺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得以成文。他聚焦“乡村振兴”“农业强国”,试图运用经济学探究教育学领域的问题,既有学理又有实操,彰显华农人的情怀与担当。

论文答辩中遵循着“四个面向”。无论是“脂肪组织关键调控元件功能”,还是“重金属的生态屏障效应”,亦或者“我国农科紧缺人才需求预测研究”,答辩的老师们都希望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进一步延伸到应用层面,真正解决实际需要、国家需求。

论文答辩中更有“人文关爱”。“汞如何存放又如何管理?”“计量如何保证、同学们安全如何保证?”答辩中,贺纪正教授关注科学问题,也关注实验室危化品存放与使用。他认为,千言万语,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当得知“双锁管理”和“双人管理”等规范后,他松了一口气。

“感恩母校,感恩师长”成了答辩中的长情告白。

“再回首往事依旧。三年岁月,带走了发量,带来了脂肪沉积,唯一带不走的是老师们的感激和牵挂!”刚就脂肪代谢相关问题进行答辩的胡明阳的一席话让现场师生会心一笑。在感恩完所有的师长之后,他也感谢奋斗的自己。他说:“宇宙烂漫,人间点滴温暖都值得我前进。而努力对我的意义就是,当好运来临的时候,我觉得我值得拥有!”

前文提到的谢昊明同学,不但感谢导师廖庆喜教授的谆谆教诲和循循善诱,还致谢师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让独在异乡的他,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和“至亲一样的感动”。

“致敬一年365天中有360天都在加班加点工作的刘玉荣老师!”资源与环境学院曾晓敏同学在致谢部分几乎哽咽。她还记得,一篇文章自己和刘老师一起修改过30余遍,毫不吝啬的表扬、一点一滴的关爱,让博士生活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快学术时代,华中农大教会了我做人的态度、做事的态度,更教会我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态度。”曾晓敏说,感恩母校,为她提供了人生的舞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实验室后浪茁壮成长,鲜衣怒马,未来可期!”“此番之后,你们羽翼更丰、心智更坚、胸怀更广,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闪闪发光!”就在记者即将发稿时,突然看到彭贵青教授和鄢文豪教授朋友圈的感言。毕业骊歌即将响起,答辩这“最后一课”的祝福与情愫,莫过于此……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通讯员 周静舫 审核人 吴义生 马华力)

责任编辑:蒋朝常 孟丹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