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我校举办“生命过程与动态”清涟跨学科论坛

核心提示: 5月21日下午,由我校青年联合会、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校蛋白质平台共同主办的第29期“清涟”跨学科论坛在第一综合楼A102教室举行。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刘艳 左佳琦)5月21日下午,由我校青年联合会、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校蛋白质平台共同主办的第29期“清涟”跨学科论坛在第一综合楼A102教室举行。本次跨学科论坛以“生命过程与动态”为研讨主题,邀请了来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及我校生科院的共7位学者作报告,刘主和张兴华两位老师共同主持。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李明研究员从“为什么研究单分子”“单分子物理生物学能带来什么样的新知识”等引入,带领与会师生们走入单分子物理生物学相关领域。他分享了利用单分子技术手段阐释短肽跨膜、MLKL诱导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分子机制以及膜诱导动力蛋白lniA的构象变化的过程,并表示,未来会进一步致力于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成生物学领域研究。

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刘郑教授以“分子水平的细胞力学可视化技术以及应用”为报告主题,从生命过程中的机械力学和细胞功能之间的关联引入,分析了力学信号传导的特点与挑战,并介绍了包括分子水平的细胞力学可视化技术、基于水凝胶的分子张力荧光显微镜技术等在内的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并分享了巨噬细胞吞噬过程中的机械力研究。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纪伟研究员围绕“干涉与冷冻单分子定位成像技术”这一主题进行分享。目前,纪伟及其团队在干涉定位和冷冻定位方面已取得巨大进展,研制了ROSE显微镜,可实现5纳米XY分辨率。同时, ROSE-Z显微镜可实现5纳米Z分辨率。二者可用于细胞纳米结构解析。此外,他们研制了冷冻定位显微镜,实现光电融合成像,引导冷冻电镜样品减薄制备和数据收集,为高效开展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成像、解析生物大分子的原位结构提供了新策略。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兴华教授围绕“DNA甲基化对同源重组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了分享。结合他所研究的DNA和RNA双链体的结构动力学研究、临床样本核酸的快速检测和DNA甲基化的功能研究等领域,张兴华通过一系列最新研究数据,清楚地阐释了DNA甲基化与同源重组之间的关联。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陆颖研究员带来题为“蛋白质分子机器的单分子研究”的主题报告,结合其所研究的蛋白质与DNA作用的动力学领域。陆颖介绍了其团队以DNA修复过程中相关核酸酶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DNA弓结构,克服DNA单链的柔性和涨落,增强FRET精度,提高并实现空间分辨率,结合磁镊、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smFRET)、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技术手段,揭示了Pif1等核酸酶与DNA的动态相互作用。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方显杨研究员围绕“RNA构象动态及其调控的单分子研究”这一主题,分享了其课题组的研究内容。他以黄病毒的危害性及病毒RNA的结构特点为切入点展开本次报告。其团队结合单分子纳米孔技术和FRET等技术,揭示了寨卡病毒xrRNA1的力学各向异性的分子机制及其构象动态的调控机制,阐明其与抗酶切功能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为应用smFRET技术开展长链RNA的构象动态与功能关系的研究,以及拓展黄病毒xrRNA在生物医学和生物材料中的潜在应用奠定了基础。

我校生科院刘主教授围绕“维持细胞磷酸盐稳态的蛋白质的动态学机制”的主题作报告。在深度剖析全球磷素利用现状的困境后,刘主教授提出通过联用多种交叉互补的生物物理化学技术,从多维度去阐明维持作物磷稳态的关键蛋白的动态机制,为培育磷高效利用植物提供新思路。他还介绍了团队将冷冻电镜、核磁共振、smFRET等技术整合,在酵母VTC复合物耦联信号感知、产物合成与跨膜转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微信图片_20230523173330

与会成员合影(张德林 供图)

本次论坛围绕“生命过程与动态”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反响热烈,有效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碰撞,为课题研究提供更多的新思路。

审核:刘主

责任编辑: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