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校园快讯 > 正文

张启发院士在作重成立30周年上的讲话

核心提示: 3月29日下午,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启发教授在会上作题为《踔厉奋发三十载 赓续荣光启新程》的讲话,南湖新闻网现予全文刊发。

踔厉奋发三十载 赓续荣光启新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启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室友,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襄盛举,庆祝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30周年!我代表实验室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所有为实验室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的老领导、老教师、老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支持实验室工作的学校各单位和广大师生员工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对建室以来逝去的实验室开拓者和建设者刘后利教授、章文才教授、孙济中教授、谢岳峰教授、刘纪麟教授、章荣德教授、王石平教授等前辈先贤表示深切的怀念。

受实验室委托,我与大家一起回顾实验室30年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真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国家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走过了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三十年,在风雨兼程中奠基立业。

华中农业大学自其前身湖北农务学堂1898年建校伊始,先辈们就在旧中国风雨如晦的年月进行了作物改良的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组建的华中农学院责无旁贷地担当了作物遗传改良的新使命,几十年作物育种成就斐然,为我国农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学科优势和特色。1987年,新更名的华中农业大学根据一批青年教师的建议,创立了“华中农业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引入世界生命科技领域前沿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新方法,开创了我校生命科学的新起点。在国家的支持下,学校整合作物遗传育种、果树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优秀人才队伍开始筹建实验室。1992年3月27日,国家计委、农业部正式发文,批准“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边建设边运行,实验室成为“八五”期间农口筹建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

回顾实验室发展的三十年历程,我深深感到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与国家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的主旋律同步,实验室从一穷二白的基础起步,几代学人自力更生、把握机遇、奋发图强,坚持基础与应用并进、顶天与立地结合,以建设“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研究基地为目标,涉险滩、爬陡坡、闯难关,克服了经费短缺、水电无法保障、实验空间极度匮乏等重重困难, “穷思变,困求进,苦图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一路克险阻,不断攀高峰,在建室以来的国家历次实验室评估(连续5次)中均为“优秀”,保持了历时30年的全优记录;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20周年庆典上被授予“先进集体”,2人获评“先进个人”。实验室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三十年来,实验室逐渐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实验室大楼的几次迁徙,表征了实验室的发展与壮大。然而,实验室的坚守不变,初心不改。建室之初,我们确立了实验室的定位为:“围绕农作物遗传改良这一总体目标,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延伸;瞄准学科前沿,将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分别从作物的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研究作物性状的遗传机理,进行品种改良;为农作物遗传改良提供新理论、新技术、新途径、新材料,为农业生产提供新品种和新方法”。这段文字被镌刻在实验室大厅的墙壁上,已成为我们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向形成的座右铭。在这个定位的指引下,一批批学者接力传承,在生命科学领域勇闯无人区,激扬梦想,追求卓越,在植物生命科学的重要领域获得了一些重要发现和突破,努力跻身世界前沿。我们以国家农业重大需求为己任,为水稻、油菜、棉花、玉米、柑橘、番茄生产培育了大量新品种,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油菜波里马雄性不育体系引领世界油菜杂种优势利用近半个世纪,绿色超级稻入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项。

三十年来,实验室逐渐发展成为农业创新人才的荟萃地。创新沃土汇英才,建功文化聚群贤。一批批青年学者在这里扎根热土,为实验室的发展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批批海外归国人员,将拳拳的爱国情转化为强国志、报国行,围绕“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孜孜不倦地探索,日复一日地坚守,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获得了国际油菜最高荣誉-杰出科学家奖、国际作物学会“杰出作物科学家奖”、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等10余项有重大影响的荣誉。三位研究人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十年来,实验室逐渐成为拔尖人才培养的示范区。实验室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坚持“精神文化铸魂、学术文化强基、管理文化固本”,铸就了“激扬梦想,追求卓越”的实验室精神。践行 “启人以志”的育人理念,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青年学子,引导他们胸怀远大理想,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 弘扬“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华农精神,奋楫逐浪,追求建树。造就了一批学术志向坚定、学术能力突出的中坚骨干,成为我们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成千成万的青年才俊从这里走向祖国和世界各地,以各种形式为发展科学和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实验室因此于2014年获评科技部拔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三十年来,实验室逐渐成为全球学术交流、思想交汇、文化交融的集散地。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传承中变革,在创新中发展,先后建立了作物遗传改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汉)、国家分子技术育种中心、国家油菜改良武汉分中心、湖北洪山实验室等10多个科研平台,与先正达集团、大北农集团等多家企业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关系。发起并举办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7届基因组学与作物遗传改良国际学术会议,成功举办国际油菜大会、国际柑橘大会、国际水稻功能基因组大会、国际棉花基因组研究大会等国际会议,有效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

三十年来,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和学术文化影响深远。实验室注重创新文化建设,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作物种源自主创新,开展主要农作物遗传改良关键技术研发,创制水稻、玉米、油菜、棉花、小麦、大豆等作物优异新种质并培育重大新品种,回答关键技术和种质创新背后的重大科学问题,支撑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源安全和绿色发展。在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等主要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和重要基因克隆与功能解析方面整体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作物遗传改良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种质改良-新品种培育“上-中-下游”一体的特色。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科技工作者们把握时代脉搏,主动对标新时代的需求,面向未来开展有组织的科研。

三十年风雨兼程踔厉奋发,三十年砥砺前行春华秋实。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2年,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迎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组新机遇,围绕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攻关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等主要作物遗传改良关键技术、创制优异新种质并培育重大新品种。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室在激烈角逐中成为首批全国重点实验室二十个标杆实验室之一,并正式更名为: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同时,我们还欣喜地看到,曾经是“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要组成部分的园艺作物,因为出色成果和人才队伍新建了“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一里程碑的事件同样应该被认为我们实验室发展史上的重大成果,同样值得我们欢欣鼓舞,我们对该实验室的新建表示热烈的祝贺!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校友、各位同学:

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历史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与学校、学科、学院共荣共生、同频共振,是一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奋斗史。

在此,我们衷心感谢,30多年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湖北省政府、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武汉市、洪山区等上级部门在实验室发展过程中所给予的大力支持,实验室每攀登一步台阶都离不开你们的关心和厚爱。

我们衷心感谢,实验室历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们多年来对实验室发展所付出的心血,在实验室发展的重要节点,委员们都积极建言献策,为实验室的发展把握了正确的方向。

我们衷心感谢,历任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为实验室提供的政策、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各种后勤保障,相关学院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学术建设方面的大力配合与支持。建室以来实验室作为学校的一个“特区”得到各部门的特别关照和呵护,实验室才有今天的发展。

我们衷心感谢,实验室老一辈建设者和科学家们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承了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科教兴国为己任的报国情怀,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作风,这种作风在实验室一辈辈科研人中不断发扬光大,营造了良好浓厚的学术氛围。

我们还要感谢实验室的全体师生为实验室的发展付出了艰辛和努力,我们风雨同舟,负重前行。让我们一如既往,心怀“国之大者”,将小我融入大我,奋力开创实验室建设新局面。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

回顾过往三十年的历程,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验室目前的状态距离国家的要求,相比全国兄弟单位实验室,还有诸多的不足,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主要表现为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成长不够快、原创性重大前沿基础理论创新不够多、农业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不够好等。我们要发扬优势,弥补不足,再接再厉,赓续辉煌。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校友、各位同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主动担当,把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全面贯彻到实验室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中。以“四个面向”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用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改进科研布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开放合作,实施有组织科研,持续深化创新生态、创新产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担负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种质源头创新、保障粮食安全的使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绿色营养健康美好生活的需求,奉献丰富的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食品和农产品。

三十而立,蓝图已经绘就;百年伟业,还奈辈加奋力。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强,则实验室强。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强,实验室的未来寄托在青年的身上。我们要一以贯之以极大的热情,关注青年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相信你们能有更大的作为、更加辉煌,祝愿你们成为科学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栋梁!我们与青年后辈共勉: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怀揣梦想、成就卓越,为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农业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征程中奉献更加灿烂的篇章。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