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在学术晚茶中共探“双碳”应对思路

核心提示: 3月22日下午,“‘双碳’,我们能做什么”学术晚茶活动在主楼240活动室举行,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荣桂与40余名学生共同交流国家“双碳”战略,探讨“双碳”应对思路。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龚艾琪 胡志宏)3月22日下午,“‘双碳’,我们能做什么”学术晚茶活动在主楼240活动室举行,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荣桂与40余名学生共同交流国家“双碳”战略,探讨“双碳”应对思路。

“本来是‘晚茶’的,现在变成了下午茶,不过能和大家交流我很高兴。”胡老师用简单幽默的开场白引得师生会意一笑。他表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全球各国都在努力应对。为了承担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 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双碳”战略。“推动‘双碳’战略落实,既是我们完成国际承诺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我国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胡荣桂强调,“我们常说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这就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双碳’战略,基本思路就是增汇与减排,简单来说,‘增汇’就是指固定大气中的CO2于土壤、森林、海洋等;‘减排’就是指减少工业、农业等生产生活中的CO2、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增汇’与‘减排’的思路已经明确,那么为了响应国家战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胡荣桂向在座的同学们抛出问题,以此为出发点,他向同学们分析了农业领域的可为之处,强调农业具有极大增汇与减排潜力。胡荣桂结合个人研究内容及目前国际相关前沿研究进展,逐一分析土壤、森林、畜牧等领域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思路和技术策略。他表示,土壤作为高潜力的有机碳库,尤其是水稻土的增汇潜力非常巨大,可以成为新的关注方向。目前资环学院在土壤固碳方向已经取得不少进展,未来大有可为,如土壤矿物及其氧化还原过程中的固碳机理、效率,都可以成为关注重点。

“‘双碳’战略重点是碳,但我们不应该只关注碳,而应该延申拓展至重要温室气体,”胡荣桂表示,“CH4、N2O等都应该是我们的关注内容。”他对比了CO2、CH4与N2O对于温室效应的影响,针对个人研究的稻田甲烷排放过程去进行减排尝试,结果表明短期内控制CH4排放可能效果更好。除此之外,品种筛选、科学施肥、种植模式等都将对甲烷排放产生影响,而这些涉及植物育种、植物营养、农林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专业,这都可以成为我校推动“双碳”战略的切入点、着力点。

胡荣桂表示,增汇、减排之路充满挑战:一是减排技术与稻米安全稳定供给协同推进的技术有难度,二是“大国小农”特点对于相关技术推广存在阻碍,三是增汇减排成本与激励机制比较缺乏。基于上述挑战,胡荣桂与同学们分享了结合实际优化减排技术、探索增汇减排核算认证交易办法、加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宣传引导等措施建议。

活动最后,胡荣桂勉励同学们主动切入“双碳”国家战略,拓展格局视野,经常交流碰撞,厘清未来科研发展思路,共同作答绿色发展这道命题。

审核人 熊海林

责任编辑:蒋朝常 刘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