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迎新季】师生共话人工智能与诗意田园的美丽邂逅

核心提示: 9月25日晚7点,信息学院王玉龙教授、工学院丁幼春教授、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杨万能教授做客“青年科学家面对面”,与60余名新生相约学生综合服务楼103,畅聊人工智能与诗意田园的美丽邂逅。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曹钟允 记者 涛子)“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当人工智能与现代农业发生碰撞,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火花?9月25日晚7点,信息学院王玉龙教授、工学院丁幼春教授、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杨万能教授做客“青年科学家面对面”,与60余名新生相约学生综合服务楼103,畅聊人工智能与诗意田园的美丽邂逅。

王玉龙(记者 刘涛 摄)

王玉龙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交流(记者 刘涛 摄)

“你认为AlphaGo是人工智能吗?”由大家耳熟能详的AlphaGo和李世石的“世纪对弈”引入,信息学院王玉龙教授从“机器学习发展”“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三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概况。以围棋的运算为例,真实的人工智能是指算法学习掌握从经验和数据中自我提升、自我改造、自我进步的能力——这在人类看来很简单,但对机器而言却很困难。从成立至今,人工智能始终被定义为一个交叉学科,它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王玉龙以Geoffrey Hinton坚持研究神经网络获得图灵奖,最终成为“AI深度学习鼻祖”的例子启发同学们:“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路很长,望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坚持下去,不要盲目追求热点、潮流,总有一天能发光发热!”

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王玉龙作出三点预测:一是破解“黑盒子效应”让算法结果有过程、有原因、有理可依,增加可信度,增强AI在安全、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二是让机器学习从单模态发展到多模态,向更多维、更全面感知的方向发展;三是将机器学习与智慧农业相结合,实现人工智能和诗意田园的美丽邂逅。

丁幼春(记者 刘涛 摄)

丁幼春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人工智能农机(记者 刘涛 摄)

“未来,谁来种地?”丁幼春教授的提问将全场气氛活跃起来。对人工智能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丁幼春教授给同学们介绍AI在农机领域的应用。他通过雷沃收割机和人工耕作效率对比的视频,向同学们介绍了人工智能农机的工作原理。“通过高精度地图和导航定位系统,我们可以把耕作定位误差控制在3厘米。农机下地的一刻,整个作业蓝图就已‘了然于心’。”

今年毕业巡游的“排头兵”、无人驾驶机车“工小航”搭载了丁幼春团队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自动导航系统,该装备可以人为设定路径、选定田块、全自动规划,实现无人自动耕种。结合“工小航”的实践,丁幼春介绍了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未来人工智能农机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多边、曲边地块的作业、农机转弯以及多台装备的互通互联。希望通过AI在农业领域的运用,真正实现装备解放人的劳动力,改变传统农业模式,构建智慧农业蓝图。

除了农机方面,人工智能在智慧农业方面的运用还包括作物分析。日前,学校刚刚举行了智慧农业书院成立仪式和书院开学典礼。智慧农业书院的成立打破了单一学科的壁垒,预示着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广泛运用的新纪元的开始。

样万能(记者 刘涛 摄)

杨万能教授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记者 刘涛 摄)

杨万能教授娓娓道来,他以自己求学和工作的经历介绍了智慧农业的发展。杨万能曾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投身于智慧农业缘于张启发院士和自己导师的一次短暂合作——双方团队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照相”预判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类似技术在医疗领域已经有过尝试运用,团队本以为将此技术复刻到农业领域只需短短3个月,可谁知从此杨万能便在该领域深耕。“这是有趣的、有挑战性的工作,值得做一辈子!”杨万能说。

很多非工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也渴望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自己的领域,开拓新的研究方向,这是很好的,杨万能说到,类似智慧农业这样专业革新和交叉学科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他鼓励同学们敢于创新、敢于质疑、大胆尝试:“很多智慧农业专业的毕业生盲目转行,追逐工科、计算机等热门专业,我们很欣慰同学们有能力追求喜欢的生活,但同时也很惋惜——我们是农业大学、农业大国,学校、国家、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智慧农业人才!”

同学们认真聆听(通讯员 侯国涛  摄)

同学们认真聆听(通讯员 侯国涛 摄)

活动尾声问答环节,同学们纷纷提出疑问。“人工智能在学习过程中有训练数据,为什么还说‘算法过程不可知’呢?”王玉龙表示,AI学习的特点是点与点的对应,这是学科特点决定的,期待同学学习更多专业知识,加深理解。

“在AI与农机的结合中,能否放弃拖拉机原型,改用机器人以增加灵活度和可操作性?”“能否用无人机代替拖拉机?”“可否对无人驾驶拖拉机进行改造,比如拆除座椅等等。”多位同学针对人工智能与农机的结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丁幼春一一作出回答。“拖拉机自有其不可代替性,其大、稳等特点是是历代农耕文明智慧传承的结晶。我们国家也在不断尝试多种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农耕方式,例如,兄弟院校正在试点推广水稻无人农场。农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自然要对劳动设备进行适配性改造。”

“智慧农业成本较高,如何说服农民用高成本农具生产低利润产品?智慧农业的未来在哪里?”农业工程2205班熊宇凡向丁幼春提出疑问。丁幼春肯定了熊宇凡的思考:“未来属于农业。个体农户利润少,但农业规模化之后效率提高、利润率提高,负担人工智能农机不是问题。另外,设备贵源于关键技术被制约。我们要突破‘卡脖子’技术,降低设备成本,实现技术和产业的突破。我想这就是科研的意义所在。”

审核人:杨扬

责任编辑: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