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张献龙教授谈青年导师“育人与育己”

核心提示: 7月8日下午,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承办的“狮子山导师学校”在第三综合楼A705举行会议,特邀张献龙教授与青年导师分享交流“育人先育己,己正方育人”。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莫永强 李纵擎)7月8日下午,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承办的“狮子山导师学校”在第三综合楼A705举行会议,特邀张献龙教授与青年导师分享交流“育人先育己,己正方育人”。学院院长朱龙付教授及四十余名青年导师现场交流学习,近百名导师线上观看直播学习。本次交流会由植科院副院长王满囷教授主持。

首先,张献龙教授分享了自己在华中农业大学的求学经历,提到了自己青年时期的理想:吃饱饭、养活父母、提高作物产量、当镇长造福一方。他认为当代青年赶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他谈到,新时代的青年应该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 “努力奋斗,担当坚守,为国为民,理想追求”。

随后,张献龙教授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自己1990年博士毕业留校至今的奋斗历程。他认为青年人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要有目标和规划。张献龙将自己奋斗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在“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名研究生”艰苦创业的阶段,他认为科研必须服务产业需求,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科研方向,建设研究团队、争取科研经费的发展规划。在奋进的阶段,他提出了整合组学等科研规划,随着两篇文章在《Nature Genetics》上的发表,团队的科研工作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回顾自己科研工作的阶段,张献龙认为青年教师不要怕逆境,遇到困难时必须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任何时候任何困难面前都要保持奋斗精神。他强调,思路决定出路,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在谈到学生培养时,他说道:“老师的心脏要随学生一起跳动,大学教师要坚守教书育人的职责,身体力行育才。”张献龙还谈到,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即品德修养好、责任感强、爱党爱国、学术基础扎实的学生。他认为大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培养、共同创新、共同提高的平台。大学教师在科研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人才培养与科研相结合。学生与老师是学术共同体、科研共同体,老师应尊重学生的创新思想。

张献龙结合自身培养研究生的经历,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杨细燕教授受教于张献龙教授,“胁迫处理”诱发了“创新基因”表达的教育方式让杨细燕终身受益;自信、有条理、敢挑重担的王茂军教授一直牢记导师张献龙的教育理念:导师们在培养学生中应该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什么?要重点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理念影响着王茂军和他的学生们。作为科学研究者,张献龙还强调了科学精神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导师更应以身作则做学术规范的负责人。

交流会最后,张献龙总结强调青年教师要牢记“四个自信”,胸怀宽广,目标远大,要熟悉国情、文化和历史,了解社会和农业的发展需求。他鼓励青年教师成为有激情、敢担当的人,找好人生导师,不断学习,善于思考,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与身体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在交流环节中,与会青年导师就自己在科学研究和指导研究生过程中的疑问与张献龙交流,张献龙一一进行答复。

审核人 王满囷

责任编辑:蒋朝常 叶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