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三全育人”巡礼】资环:倾心涵育“土沃情深”

核心提示: “立心铸魂”“主体共育”“学科涵育”是资环学院“三全育人”的几个关键词。以之为索引,学院正凝心聚力构建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新人。

【编者按】“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三全育人”是一件大事。近年来,学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健全“三全育人”体系,形成了独具华农特色的“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师生融乐、全面发展”的育人新格局。日前,学校发布了“三全育人”理论研讨会的通知,南湖新闻网将系统梳理各个学院和部分职能部门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亮点和特色,归纳他们的鲜活教材、生动样本,集结巡礼、以飨读者。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日前,资环毕业年级大会上,师长对毕业生这样千叮咛、万嘱咐。

“请同学们仔细再仔细、精确再精确……”千里之外,咸宁校外实习基地,郭龙老师正带领学生检测土壤,躬耕土壤“体检”一线。

资环学院“三全育人”工作包含、但不仅仅止于这两个画面。学院力图把“土”的文章做足,把土壤的情怀讲好,倾心涵育“土沃情深”,覆盖到育人的全程、全员和全域。

“立心铸魂”“主体共育”“学科涵育”是资环学院“三全育人”的几个关键词。以之为索引,学院正凝心聚力构建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新人。

“万‘绿’丛中点点‘红’”

“三全育人”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成效,行动得看具体举措,关键得看政治站位。资环学院党委书记吕守华说:“学院‘三全育人’工作总体思路即是: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万绿丛中一点点红!”

如何实操?学院的探索是:立心铸魂,厚植学生成长“红土壤”。

“‘大’就是要有宽大心胸、远大目标,‘学’就是要学功底、练功夫,‘生’就是要创生成果、焕发新生”,资环院胡承孝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解释着他对“大学生”的理解。

自一年前学院教授红心工作室开办以来,蔡崇法、史志华、刘玉荣等11位教授先后参与,他们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为学生成长指点迷津。蔡崇法通过解读《毛泽东选集》,提醒同学们铭记党史,鉴古至今,勇担使命,立志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服务。史志华以1935年胡焕庸先生手工绘制的“爱辉-腾冲线”时至今日仍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例,回答了科研的目的和意义——通过解决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刘玉荣鼓励同学们提高参与体育事业的热情,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充满活力、释放压力。

党委书记吕守华为毕业生讲授专题党课

学院党委书记吕守华为学生讲授专题党课

谭文峰老师参加学生班会

学院院长谭文峰教授到学生寝室参加班会

在 “红色导师”结对交流过程中,周云老师分享了他入党的心路历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思想的逐步转变,号召同学们提高自我要求,早日入党。孟冉老师则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翻越茫茫雪山,跨过泥泞草地的长征故事激励同学们在科学研究中不畏挫折、用实际行动,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土壤生物化学研究生党支部积极分子方俊表示:“希望未来这种师生交流能够持续,我也会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另一方面,学院领导班子也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班子成员与学生团支部、学生党支部结对,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2022年,学院党委书记吕守华应邀为毕业生讲授微党课,他要求全体毕业生要从善、从德、从法。期待毕业生记得读书、懂得感恩、识得来路、取得佳绩。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学院共有5人参军入伍、4人参加西部计划、4人考取新疆西藏地区选调生和公务员……红色基因正流传,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与老师一起打球,太棒了!”

“三全育人”,课堂是关键。

本科生课程《土壤学》获评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背后,是学院蔡鹏老师坚持“课程共建”“师生融通”的结果。在《土壤学》本科生授课微信群里,蔡鹏老师和学生助教在短短的10个星期授课中,已经为同学们转发推送了近50余篇国内外有关土壤健康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每次课前,蔡鹏还会随机安排一位学生上台分享所读文献的大致内容和重要语段,然后再由同学们提出自己对论文的看法和思考并共同探讨。他讲道:“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报告人不再是由上而下,而是让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交谈,增加学生的自我思考空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全育人”是全方位的,“主体共育,打造协同联动‘生态圈’”是学院所倡导的。

黄巧云老师与学生团队获得学院2020年羽毛球赛冠军

黄巧云教授等与学生团队获得学院2020年羽毛球赛冠军

李琪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实验室

李琪老师带领新生参观实验室

“能与黄老师一起打球,真的太棒了!”一名本科生看到对手是黄巧云老师时,不禁感触到。黄巧云老师是“绿博杯”师生羽毛球赛的常客,他所率领的球队也长期处于学院球赛中的前三名。他谈道:“我和同学们经常会在一起训练,因为只有不断坚持才能取得令大家满意的成绩。”比赛过程中,他手持球拍,步法移动迅速,击球点控制得游刃有余,近网扑球、反手发力、跳杀、吊球,每一个动作都熟练到位。在运动中,他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羽毛球或其他各类体育运动,在强健体魄的同时结实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校园生活。

如今,师生融乐成为学院一景,就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狮山读书节“阅读接力”中,几名老师与学生接力阅读的《共产党宣言》获评优秀项目,这一直让师生们津津乐道。

饭菜美味扑鼻,师生其乐融融。一场主题为“师生话专业,一起向未来”的师生午餐会在主楼315开展,学院杨勇、周云、刘俊、孙燕和张晓明等老师和十余位学生共进午餐、畅聊专业未来前景。“对于生态学的就业和前景,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午餐会上,孙燕和刘俊关于生态学作用和意义的介绍,让环工类2106班陈昭颖豁然开朗。

在文首提及的毕业生年级大会上,学生自发为班主任准备了颁奖环节,是他们对恩师四年教导的充分认可。毕业典礼上,学生们与辅导员抱着哭成一团是他们厚重情谊的见证。资环师生,正在不断打造属于他们同频共振的“生态圈”。

参与学院“共育”的,还有成立22年之久的“绿色协会”,该协会将绿色作为生命与和平之色,不断地拓宽视野,从保护长江、保护自然、保护地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个人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去,认识和理解每一个生命和地球、人类以及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绿色协会会长王丹枫谈到:“我们多次进行环保实践,用实际行动保护长江水资源、守护湿地生态。两年多的磨练与奉献使我初心愈发坚定,我将继续秉持‘绿之梦’的信念,奉献于生态文明,将绿色梦想延续下去!”

“特色学科加持‘三全育人’”

开学季,主楼前、台阶上,高精尖的测量无人机引得学生啧啧称奇。机型介绍、工作原理、开机试飞,张建老师带领同学们领略学科的魅力。

国家农业科学咸宁观测实验站,每年到了5、6月份,陈家宙、郭忠录等老师就会带领学生于崇山峻岭中,呼吸湖光山色、开展生态调查。

正在研究站忙碌的田正超老师表示:“近年来,试验站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科研设备逐渐完善、生活条件不断提升,这里已经成为学院‘三全育人’的重要平台。”

学科特色,是涵育人的最好方式。也正因如此,2022年6月,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三普”是学院师生对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简称,学院谭文峰、王天巍等老师带领学生深度参与其中。2020级资源环境信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骆静谊四月初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三普表层布点设计,时间紧,任务重,每天近18个小时的工作量,她咬牙坚持了下来。她回忆到:“那段时光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很苦很累,但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对国家的重大意义,倍感光荣。”

951B18DA9414F8204066C999C49_68289F36_91E78

生态调查实习

38BC2976B6497DA38A23C8D1B24_4BCF2B55_2886C

无人机展示(本文由资环学院 供图)

学科涵育,逐渐构筑了学院思政浸润的“大气层”。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设《耕读中国》《绿色中国》等课程,培育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院长谭文峰围绕农业农村环境问题,从农业绿色发展背景、农业废弃物处理、面源污染防控、集约化种植的绿色调控等方面阐释了“绿色中国、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和谐发展”这一主题,推动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帮助学生树立“为国护绿水、为党守青山”的理想抱负。

“还记得那份《关于全校师生就地帮扶春耕生产的倡议》吗?”刘新伟结合自身五次挂职恩施建始县,一线服务、科技助农的经历,展开了“农业科技知识、智力优势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话题。在一次师生交流活动中,老师们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志趣。

“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项目”“第五届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全国节水护水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全国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一系列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奖项的背后,是学院锻造学生报国本领的有利见证。

倾心涵育“沃土情深”,资环未来还有很多故事将持续更新中……

(本文作者系通讯员 储召杰 记者 川竹 审核人 吴义生)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