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三全育人”巡礼】外国语学院:探索本科生导师制 推进“三全育人”促成才

核心提示: 2019年,外国语学院启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三年来,师生融乐共成长,育人效果逐渐显现,也得到了师生的充分认可。

【编者按】“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三全育人”是一件大事。近年来,学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健全“三全育人”体系,形成了独具华农特色的“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师生融乐、全面发展”的育人新格局。日前,学校发布了“三全育人”理论研讨会的通知,南湖新闻网将系统梳理各个学院和部分职能部门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亮点和特色,归纳他们的鲜活教材、生动样本,集结巡礼、以飨读者。

师生交流 (1)

 

胡素芬老师与同学们交流发展与成长(外国语学院 供图)

“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突破、一项挑战,它有助于高等教育回归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亲密的师生关系也能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外国语学院袁谦老师说。

2019年,外国语学院制定了《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试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始终坚持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抓手,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实施三年来,师生融乐共成长,育人效果逐渐显现,也得到了师生的充分认可。

全员育人:上下联动显成效

2019年,外国语学院成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立足实际,制订了《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试行)》,对本科生导师的职责与义务、选任与培训、考核与表彰以及被指导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均作出了明确规定,着力推动本科生导师制落地落实。

师生交流(3)

潘不寒老师与同学们交流专业学习(外国语学院 供图)

三年后,在实现2019级至2021级本科生全覆盖的同时,已有超过94%的专业课教师加入到这一育人阵列中来,发光发热,助力学生成长。从线上“键对键”到线下“面对面”,“全覆盖”不仅是人员的全覆盖,更是将处于导师制两端的师生紧紧联系在一起。

融洽、融乐的师生关系得益于长久时间的深厚沉淀。孟艳军老师笑称她指导的学生已是“三代同堂”,同学们也将聊天群名改为“同一个导师”。英文原著共读活动、元旦草坪见面会……“三代”在共处中,通过一次次的帮扶与指导,关系更亲密。“全覆盖”正是因为形成了亲密的“师生共同体”,才彰显其独有的意义。无独有偶,杨朝燕老师另辟蹊径,也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共同体”。依托于个人公众号,杨朝燕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创建了“狮山品译”微信公众号,为学生积极拓展了第二课堂。在对推文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中,师生平等对话、分享灵感、通力合作,团队意识在其中渐渐形成,分散的“点”连成了合作的“线”,再由线成面,最终“全覆盖”的“面”得以牢固。

全过程育人:时间沉淀融育人

刚入学时的适应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口”,本科生导师制在新生入学期间架起了衔接的“桥梁”。

2021级英语类7班的华森怡同学刚入校时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不知方向。赵平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问题,专门组织了一场师生线下交流会。华森怡在交谈中逐渐明确了大学的学习规划。“赵平老师帮助我解决了本学期囤积的一些问题,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有效消除了我们初入校的迷茫”,华森怡说道。

师生交流(2)

本科生导师见面会后,师生在会场外进行初次交流(外国语学院 供图)

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导师原则上每届指导2至3名学生,小规模的指导模式便于导师更加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情况,也能让导师全过程关注到每个学生。

程媛媛老师每学期都定时定点与学生交流,除了嘘寒问暖、答疑解惑,还第一时间向同学们推送学界“大咖”的讲座信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拓展学术视野。针对高年级同学,程媛媛老师每年寒暑假都会在微信群推荐一些实习信息,引导他们从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出发,对未来作出规划。2021年8月,2019级的倪月月同学迈开了社会实践的第一步,她通过两轮选拔面试,加入到英语暑期夏令营的助教团队中。2019级的张皓博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成为一名社区防疫志愿者,为家乡疫情防控奉献青春力量,最终获得了“2021年武安市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的称号。

全方位育人:多维培养促发展

工作经验丰富、恪守职业道德、具有浓厚育人情怀……“导师标签”的背后,彰显了导师们长久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组织学生参与“两季三节”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专业实训,指导高年级学生担任公外英语课程助教,外国语学院打造全方位育人空间,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金蓓老师采取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多元方式,利用教室、食堂、办公室等不同场景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学生心理状态与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2019级田佳慧同学性格内敛,为了激发她的表达潜能,金蓓老师邀请她向新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还鼓励并指导她参加各类翻译大赛。最终田佳慧同学取得了第28届湖北省翻译大赛初赛一等奖的好成绩。2021级何昀同学初入外院时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金蓓老师及时向他介绍翻译实践和研究的技术前沿和学术前沿,强化了他对专业和未来职业的信心。

王菲老师在外语角活动中分享阅读心得

王菲老师在外语角活动中与同学们分享阅读心得(学通社记者 姜虹艺 摄)

许多导师都开展了具有创新性的文化活动。“刚开始只是和学生聊学习、谈三观,后来考虑到话题比较单一,就想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2021年春,孟艳军老师带领学生开始了英文原著共读活动。她让学生轮流组织读书分享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刘玉芹老师也采取“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方式,鼓励同学们阅读经典书籍,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刘玉芹说道:“广泛的阅读可以帮助同学们拥有开阔的心胸和包容的心态,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这一点尤为重要。”

杨朝燕老师与学生在一起

杨朝燕老师(前排左四)与同学们在一起(外国语学院 供图)

在杨朝燕老师的支持下,英语1903班的徐航、商英2003班的陈慧姿等同学与杨老师携手创造了师生诗歌品译、文学品译、视频译制等作品17篇。“在精心打磨每一期作品的过程之中,杨老师和我们分工合作,平等沟通对话,我们一起分享创作灵感,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我合作交流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商英2003班的陈慧姿在分享活动心得时说。

徐司奇同学曾是杨亚敏老师指导的一名学生,在她从外国语学院转专业到经济管理学院后,仍然会主动与杨亚敏老师交流,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考研的困惑等问题寻求建议。“这样一份信任让我更加深刻得体会到导师工作的意义。”杨亚敏老师感慨道。

从传统教学由上到下的“教”到导师推己及彼的“伴”,本科生导师制将师生从教学的“两点一线”凝聚成了教学相长的“同心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位一体,融合贯通,共同构成了“三全育人”的核心内涵。外国语学院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不仅是书面上的字字句句,更是长久时光里师生的点点滴滴。

(本文作者系外国语学院通讯员 郭强 学通社记者 孟丹琼 岑志南 审核人 胡守强)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