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新闻特写】论文答辩:“学术上再送君一程”

核心提示: 狮山骊歌奏响,毕业答辩正酣。论文答辩,是学术总结、是探索真理、是叩求新知,或谓之“求真崇尚善美”。论文答辩,也是育人环节,教学相长、师生融乐,共同书写“立德树人”大文章。

狮山骊歌奏响,毕业答辩正热。

论文答辩,是学术总结、是探索真理、是叩求新知,或谓之“求真崇尚善美”。

论文答辩,也是育人环节,教学相长、师生融乐,共同书写“立德树人”大文章。

“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

“细胞注释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身份’如何确定?过程要写清楚……”毕业答辩时节,四教C202,林拥军教授提醒答辩的同学,关注细节才能“治学严谨”。

论文封面(记者 川竹 摄)

论文封面(记者 川竹 摄)

论文正文修改笔记(记者 川竹 摄)

论文正文修改笔记(记者 川竹 摄)

同样注重细节的还有陈雯莉教授,论文中期答辩前夕,她主动担纲,为毕业生专题讲授论文格式和行文规范,大到标题摘要,小到引注标点,她为同学们逐一解疑答惑。

生科院答辩现场,老师们正在查验实验记录本(生科院 供图)

生科院答辩现场,老师们正在查验实验记录本(生科院 供图)

生科院毕业生杨柳青同学实验记录本(生科院 供图)

生科院毕业生杨柳青同学实验记录本(生科院 供图)

教授们眼中的答辩“细节”是有“制度保障”的。连续6年,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规定本科生论文答辩需要提供实验记录本,并将实验记录本检查结果作为论文成绩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实验记录越来越规范,整体论文质量也越来越高。”答辩间歇,赵毓教授欣慰地说。

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早在2017年,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在张启发院士倡导下就建立了“交规式学术不端惩处体系”,为学术不端戴上“紧箍咒”。

创新还不止于此。为提升博士论文答辩质效,学院创新推行“博士生开题报告预审制度”,这是我校通过开展学位论文选题的审查,力图改变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小而散的现状,为未来开展有组织科研的有益尝试。

三综C502会议室,植科院本科生论文答辩现场(记者 川竹 摄)

三综C502会议室,植科院本科生论文答辩现场(记者 川竹 摄)

“3个小时,4位同学答辩,我们这个进度是不是慢了点?”张祖新教授笑着问了问答辩组的老师们,又回看了看答辩的同学们,只见刚答辩完的同学脸红红的。这是第三综合楼C502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论文答辩现场,同学们说,这个答辩会议室就一个字“严”!

植科院硕士生黄凡邀请母亲旁听线上答辩(通讯员 袁珅 供图)

植科院硕士生黄凡邀请母亲旁听线上答辩(通讯员 袁珅 供图)

在张祖新教授看来,答辩是一件大事,就是希望通过大学的“重要一课”让同学们认识到学术的严肃、学问的严谨。他还在答辩开始时开宗明义地说:“论文答辩是老师们送给同学们最后的‘礼物’,在学术能力和思想认识上送君一程!”

“图7,请认真看看,是不是文不对题?”“这个实验没有对照,意义何在?”“这个实验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张祖新教授、杨细燕教授、鄢文豪教授分别对论文提出疑惑。植物保护2018级顾锶懿同学一一作答,但往往一个问题结束,另外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她形容这如同“狂轰滥炸”。

答辩中有“唇枪舌战”,也有轻松活泼。“你使用的是5%浓度的还是3%浓度的胶?有什么区别?”“我认为……我认为……5%的胶干得快些呀!”此话一出,师生全乐。

待到顾锶懿答辩完毕坐下时,鄢文豪教授安慰她道:“学术论文答辩是严谨的,这证明我们曾经做过论文、知道论文的全过程,希望你在以后的科研生涯中追求完美,止于至善!”

一教203,理学院本科生论文答辩现场(记者 川竹 摄)

一教203,理学院本科生论文答辩现场(记者 川竹 摄)

第一教学楼203教室,在理学院答辩会现场,师生正在认真问答,学院领导班子则端坐于后督导、旁听。这是理学院坚持多年的传统。

“我们尤其强调考察学生论文工作的意义、方法、结论等的逻辑性、关联性、正确性以及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注重全方位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学院副院长曹敏惠说,“希望通过严谨的答辩环节,进一步巩固学生大学阶段所学的相关内容,探索学术之道。”

对于同学们而言,付出总有回报。“选题有新意、有价值,论文结构也很清晰,完善好格式规范后就可以定稿了。”在听到答辩组组长的总结评价后,广告学1801班的倪丽娇露出了如释重负的微笑。

9个月前,她还在为论文选题而焦虑不安,如今得到答辩老师的肯定评价,她为自己近一年的精心准备和全力付出感到骄傲。她说:“从一名学术‘小白’一路走过来,确实很难得。”

据了解,4600余名本科生、2100余名硕士生、280余名博士生与倪丽娇一样经受答辩的“洗礼”,完成了论文答辩。

“再出了校门是‘大学士’了”

——“你的论文质量很高,为何还要照PPT讲呢?不能脱稿演讲吗?”

——“演讲这方面我不太行,不自信,怕出错……”

——“那咱们今天就利用这个机会把你最后一块短板补起来,成就一个全方位高质量的博士生!”

——“……我试试看……”

这是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玉米组博士生孙永浩的答辩现场李霞教授和孙永浩的对话。在老师们的鼓励下,孙永浩从脱稿之初的紧张到后面越来越放松、熟练、从容……

答辩也是一次育人,是在校的一次“育人大课”。

玉米团队的答辩育人是有“传统”的。据参与答辩组的李兴旺教授回忆,2020年疫情期间的答辩,师生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仍然着正装出席,一丝不苟而又充满仪式感。“印象最深是严建兵教授的致辞,看不到学生们,他几度哽咽,师生做论文之难、疫情阻隔之苦、期待重逢之情,让在场师生莫不动容。”

小麦创新团队赠予毕业生的纪念物(通讯员 鄢文豪 供图)

小麦创新团队赠予毕业生的纪念物(通讯员 鄢文豪 供图)

小麦团队也延续了这样的传统,作为创新团队,年轻有朝气是他们的特色,师生齐穿正装,给答辩以仪式感。团队还特地为同学们赠送了刻有毕业生名字、团队成立时间和学生答辩时间、入学时间及进入团队编号信息的专属纪念品。鄢文豪教授说:“今天同学们是大学生,明天出了校门就是‘大学士’了,我们想让毕业生带着属于自己的荣耀和历史走向新的征程!”

工程楼A201会议室,人称“牛爷爷”的牛智有教授主持了博士论文答辩。他的语言不多,却也掷地有声:“请大家静下心来答辩,求真务实、自信大方,上好在校的最后一堂课!”

90.92分!第一名!随着答辩秘书宣布分数,论文答辩现场响起了掌声。博士生胡乔磊论文质量较好、应答如流,获得答辩组的认可。“念六载寒窗苦读,感青春沧海桑田,纵心头百感交集,回眸历历,难抒万语千言。”掌声的背后是艰苦的实验和写作,他在文言文致谢中说,老师们的指导和数易其稿的经历让他终身难忘。“为导师送上鲜花那一刻,我自己很感动,老师们‘前程似锦’的祝福犹如在耳旁一般……”

水产学院毕业生薛佳杰同学在医院参与线上答辩(水产学院 供图)

水产学院毕业生薛佳杰同学在医院参与线上答辩(水产学院 供图)

对于水产学院薛佳杰同学而言,他的毕业答辩充满“坎坷”。因为膝盖严重受伤,医生建议他术后好好休养,答辩心切的他找到了论文指导老师张敏副教授,述说原委。张敏得知详情后立马到医院接洽沟通,安排线上答辩。就这样,医院和学院共同努力,专房护理他完成了论文答辩。

陈浩教授与答辩学生探讨论文(记者 川竹 摄)

陈浩教授与答辩学生探讨论文(记者 川竹 摄)

“论文不错,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对母校、母院、专业有什么建议?”理学院陈浩教授与毕业生聊起了未来,答辩结束还不忘继续为论文“挑虫子”。

“就像陪伴自己孩子一样,指导交流多了,师生感情也建立了起来,这大概就是‘答辩育人’吧。”已经连续22年指导论文的资环学院蔡建波副教授坦言,他喜欢和同学们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喜欢毫无拘束地大胆提问。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欧阳亦聃教授也深有同感:“育人关键在于‘育心’和‘走心’,论文答辩作为直接鲜活的育人环节,老师认真付出了,自然会走进同学们的心坎里。”

经济管理学院颜廷武教授致毕业生的明信片(通讯员 乔学琴 供图)

经济管理学院颜廷武教授致毕业生的明信片(通讯员 乔学琴 供图)

“愿你发扬专长、保持专注,盖住锋芒,必豪气万丈!”6月10日,刚答辩完的盖豪同学收到了导师颜廷武的明信片,细细一读,不免感怀。这是一项答辩之后的祝福,“颜门”每位同学都收到了老师的祝福。

明信片简约而大方,信封一角是校徽邮戳,拓印下了母校的记忆。同学们把明信片捧在手心,在“未来之窗”向着未来挥手留影,在武汉特有的“深蓝”之中留下难忘一瞬……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通讯员刘晨雨、林海红参与部分采访 审核人 吴义生)

责任编辑:吕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