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特别关注】探寻那“524道尔顿”的神秘

核心提示: 近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李姗教授团队的一篇关于CopC的文章再次引燃学术圈。沉甸甸的成果背后是驰而不息的付出和坚守。他们聚力探索新型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不断深耕、不断掘进,探寻这“524道尔顿”的神秘。

近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李姗教授团队的一篇关于CopC的文章再次引燃学术圈。

要知道,组建实验室不到5年;要知道,这基本上是他们开展的独立研究成果;要知道,这项研究成果是Nature的“成色”……

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它拓展了人类认知的“边界”,但研究对象蛋白质似乎又很“轻”,只有524道尔顿!

沉甸甸的成果背后是驰而不息的付出和坚守。他们聚力探索新型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不断深耕、不断掘进,探寻这“524道尔顿”的神秘。

DSC_6946

李姗教授(记者 川竹 摄)

疯狂的“狮山十二时辰”

每场科研都是伴随灵感与灵动的“马拉松”。

大约在15年前,正在读博的李老师偶然间发现一个“端倪”:紫色杆菌入侵宿主细胞后,与其他细菌表现不一样,这里面也许会发现新的机制。她说,这就像这场科研“秘境追踪”的起点。

师从邵峰院士,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老师专注于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互作、感染与免疫分子机制、死亡受体信号通路调节,这一切,跟上述“新机制”的发现不无关联。

2017年,李老师正式在学校组建实验室。当年的那个偶然发现一直萦绕在脑海,她准备在自己的实验室“弄清楚这个问题”。

“开门大弟子”、博士生陶新园旋即着手这方面的研究。“一天,我接到李老师的Email,课题组有一个‘大工程’需要研究。” 陶新园立马找到导师一问究竟,“我感觉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研究点,也是对我的一个挑战!”

DSC_6978

指导学生实验(记者 川竹 摄)

微信图片_20220401110037

校党委书记高翅看望李姗教授

DSC_4630

校长李召虎在李姗教授实验室检查指导(记者 川竹 摄)

但科研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则紫色色杆菌作为一种强致病菌,感染时候对细胞的毒性较大,可以参考的文献凤毛麟角;二则实验室菌感染体系建立、研究目标、研究定位,都是全新的尝试。

正在迷茫之时,李老师召集课题组经过反复研讨,结合以往的科研经历,他们最后确定了聚焦感染时对细胞死亡信号通路的影响进行研究。其实,那时候陶新园心里也在“打鼓”,期待“也许能有‘意外收获’”——这是后话。

转折出现在2020年1月,课题组筛选发现了CopC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细胞程序性死亡,这个“有意思的发现”与李老师若干年前的那个思绪仿佛发生了“时空伴随”,他下意识感觉到,这可能是一个“大发现”。

时值寒假,李老师召集团队,安排寒假休息,来年“大干一场”。谁知,1月23日,武汉因疫情影响一度“封城”,因为理论需要实验支撑,研究一度中断8个月。

提及这个“有意思的发现”,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时为硕士生的夏竹君同学是实验室的“夜猫子”,每天工作到很晚,第二天早上总是显得“精力不济”,一天早上,李老师看到她便追问了三遍:“探索修饰类型的实验进展到哪一步了?”

这就像“灵魂三问”一样叩击着她的心灵。她下定决心,24小时不间断专注实验!

“从白天到黑夜,从早上到深夜,我认真关注着,连晚饭都没吃!”疯狂的狮山“十二时辰”并没白费。“突然间,很强的阳性荧光信号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漆黑的暗室、照进了我的心房……我夺门而出,手套没脱、实验服也没脱,拿着胶片和暗夹,冲进了隔壁李老师的办公室,兴奋地告诉她:‘这个修饰找到啦!’”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