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社会服务 > 正文

【荆楚行】工学院“教授团”赋能咸宁乡村振兴

核心提示: 深冬时节,我校工学院“教授团”一行赴咸宁市通山县和崇阳县,深入田间地头、公司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推进“乡村振兴荆楚行”。

“‘橙子’‘桔子’一定大丰收”

屋外已是深冬,屋内暖意融融。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村委会,3张“八仙桌”、8条长方凳,当地村民和我校教授促膝而坐,聊叙果树防寒和田间管理工作。

“要建设智能化果园”“要找寻市场主体”“可以走‘种植+加工+农旅’集约化模式”……我校工学院教授宗望远、李善军和园艺林学学院高级农艺师谢宗周分别为大市村果园“开方抓药”。他们提到,如果需要最新果苗、最适宜农机,华中农大可以随时无偿提供。

傅廷栋院士一行在大市村中草药套种玉米生产基地调研

工学院“荆楚行”教授团队一行在大市村中草药套种玉米生产基地调研

2020年7月,全国人大代表、大市村支书、回乡创业大学生程桔主动找到工学院的相关负责人,对接“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并提出建设70亩柑橘基地的想法。一年多来,我校先后派出教授50余人次来到这个小山村,土壤检测、地形测量、建园规划、环境打理、栽培指导,多次专家“会诊”,精心帮扶。

如今,70亩柑橘园已初具规模,100亩中草药套种甜玉米基地整饬一新,苗芽正在寒风中积蓄向上生长的力量。“‘程桔’,名字里面有‘橙子’还有‘桔子’,明年一定大丰收!”田坎上,教授们与程桔的玩笑话回荡在山间深坳……

据工学院党委书记明庭庆介绍,目前学院在大市村成立了“乡村振兴荆楚行”示范点,未来将与该村继续联合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样板间”。

“再造一个‘星光玉龙’”

“这个犁开沟效果如何?”“这个驱动辊还需要改进吗?“这个罩壳后面采用模具制造,标准化程度更高,成本会更低。”……一来到通山县星光玉龙机械(湖北)有限公司,工学院教授廖庆喜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我校研制的油菜精量直播机前,检测性能、了解试用情况。

校企合作的这一成果,要从学校与咸宁开展“乡村振兴荆楚行”对接活动说起。2020年8月20日,工学院教授一行8人来到星光玉龙,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深入对接服务农业机械企业。

得知我校研制的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主动向企业伸出“橄榄枝”,星光玉龙公司决定立马行动起来。

“咱们说干就干,明天就到华中农大洽谈合作,让‘荆楚行’开花结果!”在星光玉龙机械(湖北)有限公司的10楼会议室里,总经理许玉国兴奋地说。

廖庆喜教授在星光玉龙公司指导油菜精量直播机研制

廖庆喜教授在星光玉龙公司了解油菜精量直播机工作情况

自那时起,廖庆喜便带领团队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公司油菜精量直播机的产业化,给管理层作技术培训、安排团队教师和学生到公司开展技术支持,部署合作,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本科生实习基地,事无巨细、兢兢业业。

一年多以来,120余人次师生活跃在“星光玉龙”,技术交底、工艺制作、零部件供应建设、生产考核、试验示范、测试定型、现场试验,他们有的早上5点半从学校出发去赶早班,也有在公司驻扎10多天进行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校企双方还在通山县政府的支持下,联合组建了通山县新农机产业发展研究院,依托本县农机龙头企业,打造农机装备产业链,以产业急需和“三农”急用为主要方向,完善农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全景图。

“在华中农大的技术支持下,我们要再造一个‘星光玉龙’!” 许玉国说,将来还将继续与我校合作,转化更多的科研成果,为农业机械赋能“乡村振兴荆楚行”做出更大的努力。

从“干不了”到“干得这么好”

微风吹拂着油菜薹,和煦的阳光撒在乡间小路,这抹嫩绿在崇阳县青山镇吴城村显得格外耀眼。隽青家庭农场负责人程艳说,菜薹基地原来是甜玉米基地,这现在可是她心头的“宝贝疙瘩”。

原来,在我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严建兵的支持下,程艳依托隽青家庭农场,先后流转900余亩土地,种起了甜玉米。

田坎上,她的一则故事逗乐了大家。原来,严建兵最开始并不“看好”她能带领村民干这么大的事业,对接的时候,他并未表露自己的想法。直到如今她干成了,严建兵才对她说:“你不但干成了,没想到还干得这么好!”

“普通玉米1.5元一根,咱们的甜玉米10块钱一根。”程艳说,能像苹果一样生吃的甜玉米不但拓宽了当地老百姓的视野,还让他们鼓了“腰包”。据了解,隽青家庭农场先后推广种植我校特色玉米品种累计500亩,带动68人就业,产生经济效益250万元。

傅廷栋院士在隽青家庭农场菜薹基地调研

傅廷栋院士在隽青家庭农场菜薹基地调研

“教授们都很能吃苦,大热天来到基地,第一时间不是在屋子里歇歇脚,而是去玉米地看长势、看管理、看病虫害……”程艳说,严建兵和学生一起劳动的场面颠覆了她对大学教授的认识。

一直支持程艳甜玉米事业的还有植科院教授邱法展。他说:“未来还将在种子资源研究、订单农业、制种基地和科研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农场更大的帮助,争取3到5年,让农场再跃一个新台阶。”

甜玉米的成功,改变的不只是吴城村的父老乡亲,就连邱法展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他说:“这里的试验改变着科研团队的每个人,我们要有全产业链的思想、大产业链的思维,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农田,推动乡村振兴!”

青山镇党委书记吴齐林是甜玉米产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他看来甜玉米让当地致富是经济账,也是政治账,“70多岁的老人,每天可以从农场拿100多元的工资,现在他们的精气神非常足!”

两位老人的31载“油菜情”

古堰凝眸韵千年,一湾活水入画来。崇阳县白霓镇古堰湾,岩石跌宕、小溪潺潺。农家菜园一隅,两位老人正在细看冬闲田油菜。

他们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一个是83岁的院士,一个是70岁的崇阳县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他们的故事要从31年前说起,1990年,我校植科院院士傅廷栋来到白霓镇育种,他第一个找到自己1975级的学生刘泉源,一起做起了油菜杂交育种工作。

这一干就是31年。正是在白霓镇,他们一起完成了油菜第一个三系杂交品种——华杂2号。这个品种一经诞生便走向了全国。

油菜田里的交流

傅廷栋院士与刘泉源老人(右二)、廖庆喜教授等观察油菜长势(记者 川竹 摄)

在田埂上,傅老回忆起当年与刘泉源第一次来到基地的场景,“从武昌坐火车过来,坐票、卧铺都没有,我们就一路站了过来!到了村里,再坐40分钟摩托车……”

傅廷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有实用价值的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CMS),从此开启了杂交油菜育种实践。30多年来,傅老在推动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农民脱贫致富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油菜基地,两位老人立于寒风,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油菜叶片,与古堰深沉融为一体。31年过去了,他们的目标依旧是一致的,他们永远围绕油菜的那些事、“三农”的那些事、乡村振兴的那些事而忙碌奔波着……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明庭庆)

责任编辑:王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