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张启发院士与师生共话人生价值与青春选择

——记张启发院士课题组一次特别的组会

核心提示: 近日,一次特别的组会在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张启发院士与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的心得体会,与欧阳亦聃教授、李旭老师及近40名研究生共话人生价值与青春选择。

“我们这一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为什么要做研究?”“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研究?”……近日,一次特别的组会在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张启发院士与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的心得体会,与欧阳亦聃教授、李旭老师及近40名研究生共话人生价值与青春选择。

张启发院士分享了自己观看《山海情》和《觉醒年代》两部电视剧的感受,并表示,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各方面都应该向共产党学习,领会党的精神,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积极投身自己的研究事业,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他表示,加入中国共产党,既是追求进步的表现,也党组织对我们的需求。是否选择入党,不能仅仅作为是个人的事,更应该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来考虑。

张启发院士回顾了自己1997年给博士毕业生写信的情形,并与师生们探讨了对“读博”这一人生选择的认识和体会。

他回忆说:“1997年,有个做光敏不育的博士生状态不是特别好,在和自己谈工作时竟然哭了。那位博士生说,有人只干了三个月的工作就可以拿到学位,他觉得他付出了很多还没得到好评,为此他感到很委屈。”张启发院士表示,我们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究竟来干什么?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如何证明我们不虚此行?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要证明我们的存在,再高一点的要求就是古诗《神童诗》里提到的“将相本无种”,现在除了当将相以外,还有很多的事情可以成就我们,比如把目前的工作脚踏实地做成一个像样的东西就可以成就我们,关键是我们不能虚度,浪费掉很好的机会。

结合师生们对读博的认识和感受,张启发院士谈到,毛主席说过,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前途、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看到了前途和光明后,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就会不同。所谓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大家可以看看许多毕业同学的致谢,写的是研究生几年的人生感悟,都很有营养,不需要过多的感谢老师,最重要的是要谢谢你们自己。人的一辈子都应该在探索,越是成功的人,所受的苦难也越多,如果没有很多磨练,就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就,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从事一项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就是一种证明你在这个世界上有存在意义的一种方式,也是取得更高的建树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果放弃了,就是浪费掉了一个机会。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都在不断的提高认识。所以也希望同学认真、理性的思考,慎重地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 

附:【张启发院士课题组组会纪要摘录

欧阳亦聃教授:今天的组会主要是关于工作和学习的一个讨论。我在平时和大家沟通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感觉同学们比较迷茫:想把自己工作做成什么样?为什么做这个工作?或者说用什么态度去做自己的工作?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是要有一些信念和追求的,也要有寻根问底的态度。而对于信念,向党组织靠拢就是树立信念最好的方式,在科研上我们接触最前沿的进展,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应该积极向最先进的党组织靠拢。我们组有三分之一是党员,这个比例还可以更高。

张启发院士: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在各方面应该向共产党学习,领会党的精神。在这里向大家推荐我最近看的两部电视剧,非常值得一看。一部是《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和福建的对口帮扶下,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的人民群众移民搬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探索脱贫攻坚的道路,最后将贫瘠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其中福建农林大学一个做菌草的教授凌一农给我的印象很深,在贫瘠的宁夏西海固,菌草生长要求环境向阳,做实验常常汗流浃背,培养菌草的土加了粪肥很臭,但宁夏缺水,时常一周都不能洗澡,全身臭烘烘的。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探索出种蘑菇致富的脱贫路径,还四处奔走帮村民打开销路,甚至不惜自掏腰包只为一个承诺。我们跟他相比,学习改进的空间还有很大。

另一部是《觉醒年代》,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里面塑造一群人物生机勃勃,充满斗志。当时的人们对社会看不到希望,但这些人都在为未来寻找希望。外有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内有军阀掠夺,发动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整个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前途。所以爆发了五四运动,它直接导致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发展。我也鼓励大家看这类电视剧,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是中国青年一代的导师,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我今年常去江汉平原,想在江汉平原发展双水双绿和绿色黑米。我们现在越来越认识到黑米的价值,同时也在大力推广黑米,欧阳老师在竹苑食堂推广黑米,对于如何调整水米比,蒸煮出好吃的黑米饭,花费了很多精力。李珊老师也在博园食堂招募志愿者,对于黑米她也有着很大的兴趣和信心。作为科研人员,我们都应该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积极投身自己的研究事业。

郭林娜在课题中有了新的发现,精神面貌也有了变化,看到了前途和光明,决定继续做下去。毛主席说过,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前途,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看到了前途和光明后,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就会不同。在上世纪90年代,大家读硕士读博士的积极性很高,但博士名额紧缺。整个华中农业大学从我当院士前的那些年一直到本世纪初很多年,每年只有50个左右的博士生名额。网上流传的那封信是1997年的时候写的,那时博士三年毕业,先学半年英语,最后半年找工作和写论文,所以实际用在工作上的时间不到两年。有个做光敏不育的博士生跟我谈工作,他当时状态不是特别好,最后竟然哭了。他说有人只干了三个月的工作就可以拿到学位,他觉得他付出了很多还没得到好评很委屈。不过现在的情境与过去大不一样了,但有一条,就是我跟大家常提起的《神童诗》,它虽然是宋代的,其精神却可以穿越时空,至少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面。于是就有一个问题,我们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究竟来干什么?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如何证明我们不虚此行?

可能有一些课题大家现在还没看到它的价值,例如郭林娜这个课题,老鼠吃黑米白米寿命不同,这就说明黑米和白米存在差异。我们做黑米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在这个过程中,过去很多意义不是特别清楚的工作,现在也找到了它的意义。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要证明我们的存在。再高一点的要求,就是将相本无种,这是古时候的追求。现在除当将相以外,还有很多的事情可以成就我们,把目前的工作脚踏实地做成一个像样的东西就可以成就我们。关键是我们不能虚度,浪费掉很好的机会。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讨论关于“读博士”这个人生选择,听听大家的想法。

郭林娜:之前选择不读博是因为我不知道最终能做出什么样的结果,但近期得到的第一批数据让我觉得我需要继续研究下去,所以决定拼一拼,以免日后后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近期的结果都是我亲自做出来的,我很相信它。这也打消了我对紫番茄那篇文章关于小鼠寿命的怀疑态度,所以想继续做下去看看最终是否有令人惊喜的结果。

欧阳亦聃教授:我们常常说,羡慕别人能做时代浪潮的“弄潮儿”,可惜自己没能赶上好时代。但有时候自己其实就正在浪花的最顶尖上,关键是自己有没有决心,有没有勇气,去跟着浪花和奔流一起往前走。如果犹豫一件事情做还是不做,那就去做;如果犹豫一个东西买还是不买,那就不买。回顾过去,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那些做过的事情;而那些犹豫买不买的东西,事后也发现确实可以不用买。如果一件事情,从一开始就坚定地不打算做,坚持不做这是完全没问题的,也是个人的选择。但是当你开始犹豫的时候,不妨去尝试,因为即使不如预期,最差的结果也就等同于没做,也不会后悔。

张启发院士:同学们在决定自己读不读博这个事情上,不应该受父母的干预。如果发生这种现象,说明我们思想上存在问题,或者是我们的科研氛围有问题,又或者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式出现了问题。凡是家长过多干预子女的学业,这样的学生是不能成功的。我从来不干预我女儿的学业,人总是要自己长大的,成长是自己的事情。在我的成长中尤其是学业也从来没有过家长干预的痕迹。

张启发院士:关于同学们对入党的认识,我想说,一方面,入党是一种求进步的表现,入党之后会多一个党员的身份。因为有了党员的身份,我们对自己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党组织对我们有需求,党也要不断发展扩大自己,需要优秀分子作为新鲜血液。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让中国陷入泥潭。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整个民族的解放发展,没有我们现在的国家。所以你自己是否选择入党,不能仅仅作为是个人的事,不要认为我自己不入党照样可以优秀,应该从国家民族的前途来考虑。

王天:关于是否要转博的问题,首先我希望待转博的以及更低年级的各个同学能够学会独立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不是轻易地被他人左右。作为已经完成本科学业的成年人,你们应该完全有能力自己决定是否转博,身边老师同学亲友的建议可以听取,但不能盲从,因为除了你们自己,任何人都不能为你们的未来负责。其次,大家需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我们作为科研人员,探索的是未知,课题有难度是常态,如果感觉有困难就退缩,那么你确实不适合继续做科研。我刚接手f5课题的时候,身边很多人都跟我说这个课题很难,很多人做过但是都没能做出来,但事实证明CRISPR技术的出现为这个课题打开了新局面。请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过去的难题完全有可能被新的技术解决。最后,我想说的是,转博与否只是人生众多选择中的一个,如果你选择放弃转博,希望这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多年后你不会因此后悔;如果选择转博,希望你怀抱赤子之心,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不畏艰险,努力奋斗,让转博成为正确的选择。

张启发院士:所谓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欧阳亦聃教授:很多事情都是在坚持了以后,才知道会有什么收获。所有看起来的“好”课题,也并不是一开始就看起来那么“好”,是不断地探索和投入,让课题变“好”了。

李旭老师:博士毕业后最大的感悟就是没有什么事情比读博更难,也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欧阳亦聃教授:博士期间可以充分试错,毕业后会发现遇到的问题都是小问题。

李旭老师:博士延期对心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读博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成功。现在我遇到的很多事情也很困难,但我对每件事都很有信心,坚定的认为我可以很好的完成这些事情。

欧阳亦聃教授:李旭老师说的也是我读博士最大的感触。在工作后常常遇到很多从未做过的事情,甚至别人也没有做过。但是自己的内心一直非常坚定,坚信自己一定可以,也从不怀疑这个事情做不了。而这种信心是在博士求学期间,由无数次的失败塑造出来的,也是在博士期间探索的过程中磨练出来的

徐聪昊:因为受组里面一些高年级的影响,我在15年转博的时候也犹豫过。当时跟实验室的师兄师姐聊天,觉得他们都很挣扎也很痛苦,让我觉得自己可能也扛不过去。后来又选择了读博,是因为我发现虽然高年级的同学都很挣扎,但是都在积极努力。许纯珏师姐毕业论文里的致谢其实把这个问题说的很明白。大概意思是她最后两年也很挣扎也很痛苦,但她觉得这是一个登山或者说是一个前行的过程,在她完成博士学业之后,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中也能得到很多锻炼,这些让我觉得我坚持走下去是值得的。

张启发院士:大家可以看看许多毕业同学的致谢,写的是研究生几年的人生感悟,都很有营养。不需要过多的感谢老师,最重要的是要谢谢你们自己。

蔡朝霞:读博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一段难忘的经历,许纯珏师姐的毕业论文里面有一句话,读博的过程就像自己在泥泞里使劲挣扎,最后博士毕业的感觉就是自己拽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泞中拉出来。大部分人的读博经历都有这样一个艰难的过程,顺顺利利又没延期的博士很少。我在毕业前的两年里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课题进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后面随着超表达转基因结果的出现又给了我新的信心,虽然目前文章还没有发表但我还是保持着做科研的热情。读不读博要看每个人的追求和人生规划,对于我来说,我从刚接触生物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这一门课程,后来高考也顶着压力来到了华农,虽然读博的过程很艰辛但我一直都在做我喜欢的事情。现在接触的无论是技术上的CRISPR等,还是应用上的黑米都是在时代的前沿领域,我从未后悔过读博。我一直觉得我们实验室毕业的师兄师姐们都是非常厉害的,虽然paper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因为经历了博士期间扎实全面的锻炼,毕业之后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我也要向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另外建议我们实验室可以多一些关于未来就业方向的指导,比如做到什么程度,可以去什么样的地方就业等等,不至于做科研和找工作脱节的太厉害。

李旭老师:很多时候并不是老师建议你去哪里就去哪里,应该是你自己决定要去哪里。

张启发院士:人的一辈子都应该在探索。过去大家都很有想法,还在实验室时都已经联系好了美国的实验室。机会都是自己把握的,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越是成功的人,所受的苦难也越多,没有受过苦难的人肯定不会成功,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很多磨练,就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就。

蔡朝霞:我们这个年纪内卷很严重,所以抢先很重要。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各种要求也越来越高。

张启发院士:很多事情不一定热闹的地方就是好的,做科研没有必要太凑热闹。我过去几十年做科研也是,我讲的话别人都不讲,别人讲的我也不讲,别人做的我也不做。

欧阳亦聃教授:机会一直就在这里,就看大家能不能抓住机会,抓住机会后能不能好好利用机会,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年轻的时候,我们总能遇到很多机会,让我们去尝试、去提高、去改变、去前进。无论是在课题的探索中,还是任何一件其他的事情,大家都不要只关注事情本身,还要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有所建树。如果大家有任何学习上、生活上、和对未来规划的迷茫和困惑,欢迎来找我或李旭老师。

张启发院士:要怎么样证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如果你有更好的方式证明你的存在,或者有更好的方式取得更高的建树,可以不在这里浪费4年的时间读博。如果没有,你就是浪费掉了一个机会,我们也浪费了时间。有时候本科生也能提出一些很有趣的问题,作为老师我说的也不一定都准确,也是在跟大家探讨。我们都是在不断的提高认识,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比如做黑米这件事,我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看到了前途的光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觉到我们方向的正确。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昨天的想法可能和今天就不一样。希望这里的同学也重新思考一下,你过去做的决定一定是正确的吗?

(内容整理:匡敏   审核:范金凤)

责任编辑: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