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王运教授谈打通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核心提示: 近日,我校理学院王运教授通过新华网、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以“打通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之“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建设”为主题,面向全国教师开展直播讲座,结合自身经历,谈新思路、新路径。

图片1

王运面向全国高校教师开展思政教育讲座(理学院 供图)

近日,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新华网联合举办的“课程思政高质量推进”线上研学周活动中,我校理学院王运教授以“打通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之“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建设”为主题,面向全国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直播讲座,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探索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实现路径。

何为课程思政?

开宗明义,王运认为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是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他说到,课程思政,不是生硬的思想政治教育。给大家提供一种辩证思维方式,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这种方式去探索、思考、学习。这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过程。

王运结合自己数十年来的从教经历分析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传播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真理的追求,锻炼学生勇攀高峰的勇气,遵守科学伦理与道德规范等,都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

 课程思政如何开展?

王运谈到,课程思政的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描绘课程思政知识图谱、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五大要素”,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王运认为,课程建设的各环节各要素与思政融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两者相辅相成、互助共进。 

王运主讲的本科生公共基础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主要采用了线上线下全方位、多环节、层次化、模块化的融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他认为,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要结合中国国情,突出学科、专业与课程特色,确保课堂教学按教学内容设计开展;善用混合式教学、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形式与学生开展长期持续交流。学生通过线上慕课自主学习,对新的知识掌握一定基础后,再结合线下专题讲座和翻转课堂混合式课程学习,让学生全程自主参与讨论,深化理解,加深记忆,将知识网络化、体系化。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也应体现思政内容,以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然而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怎样才算好的课程思政?

王运说,好的课程思政,在思政内容方面,要做到时代性、新颖性、科学性,说学生听得懂的话;在思政方式上,运用交流式、问题式、悬疑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教师层面上,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思政意识、思政能力,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总结经验教训,开拓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建设新思路。

对于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应强调潜移默化,自然融合。王运讲到,自己在无机分析课堂上为同学布置了一个习题,“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请结合酸碱理论说明84消毒液产生HCLO的原理。”他谈到:“像这样融合专业知识与当前时事热点的开放性习题,会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中对自己的思想和学习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影响学生的责任意识。”

王运最后说道,自己经常在课堂上会勉励学生:“中国化学事业发展十分迅速,我们仅仅用了几十年就实现了很多领域的追赶甚至是领跑。其中的困难和挑战不言而喻,但我们中国做到了!作为华农学子,必须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为指导思想,培养刻苦精神,提升责任意识,厚植家国情怀,扛起时代重任,争做社会的助推器。”

(本文作者系理学院通讯员 邓莎莎 高子艺 孙涛  审核人 成协设)

责任编辑:蒋朝常 孔繁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