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科学研究 > 正文

我校在土壤硒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方面取得进展

核心提示: 近日,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逆境与施肥技术课题组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表研究论文,为评价恩施土壤硒生物有效性及解决硒镉伴生问题提供了新策略。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吕臣浩)近日,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逆境与施肥技术课题组的研究为评价恩施土壤硒生物有效性及解决硒镉伴生问题提供了新策略。

基于传统连续浸提方法和DGT技术对大量天然富硒土壤样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恩施土壤硒生物有效性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

基于传统连续浸提方法和DGT技术对大量天然富硒土壤样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恩施土壤硒生物有效性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

恩施地区多存在“土壤富硒作物不富硒”及农产品硒含量变幅大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土壤总硒与有效硒的关系不明确。因此研究恩施土壤中硒的形态特征及生物有效性对富硒农产品的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用连续浸提方法和DGT技术研究了恩施不同区域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恩施土壤硒生物有效性总体偏低,土壤pH和有机质是影响恩施土壤硒有效性差异的关键因素,同时认为DGT技术可准确评价恩施土壤硒生物有效性。

Microbial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MICP) 技术“固镉提硒”的作用过程

Microbial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MICP) 技术“固镉提硒”的作用过程

恩施富硒土壤存在硒镉伴生问题。降低土壤镉生物有效性是开发利用富硒土壤生产优质富硒农产品的前提条件。基于这一现状,团队将Microbial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MICP) 技术在恩施镉污染的富硒土壤上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MICP技术可在固定土壤镉的同时提高硒的生物有效性,该技术为解决恩施硒镉伴生问题提供了一个高效、绿色和低成本的修复途径。

该研究发表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吕臣浩为论文第一作者,刘新伟老师为文章通讯作者,赵竹青教授参与指导了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1907070)、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No. 2019CFB299)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No. 2662018PY002)等项目资助。

审核人:刘新伟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1.116507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1.126977

责任编辑:蒋朝常 孔繁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