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校园快讯 > 正文

李召虎:以创新驱动筑牢一流学科的“四梁八柱”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召开暑期务虚会

核心提示: 8月21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召开主题为“以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学院“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暑期务虚会。校长李召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学科方向负责人及青年教师代表共同参与研讨。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莉)8月21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召开主题为“以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学院“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暑期务虚会。校长李召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出席会议,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学科方向负责人及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和希顺主持。

QQ图片20210824100559

会场全景(刘莉 供图)

会议首先对生物学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检视了当前生物学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周期如何加强学科内涵建设进行了研讨,重点围绕学科前沿和农业科学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问题做好学科布局与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梳理。

学科方向负责人李兴旺、孙明、殷平、吴昌银、张吉斌、何进、彭楠等老师先后发言,分别就学科发展方向规划、人才与科研团队建设、教学团队培育等谈了所做的思考,他们认为,学科建设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根据产业变革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以学科特色与优势引领相关学科发展。青年教师代表李一博、曹扬荣、代明球、端木德强和彭楠先后结合国家战略与产业中的科学问题对学科发展提出了建议,提出了通过探索跨学科交叉科研项目组建科研团队,整合优势资源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思路。

会议讨论了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严顺平介绍了“狮山英才班”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通过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与国际合作交流实施个性化培养,以本博贯通机制降低课程总学分,为拔尖人才成长提供自由探索的土壤与空间。范金凤谈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突破传统人才培养范式,鼓励学生选择 “无人区”的科学问题,通过交叉学科背景的导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以“师生共同体”为路径,建设“狮山书院”,实现价值塑造、通识教育、自主学习和师生交流的多重功能。金安江认为,学科发展应引入国际同行评价,加强前沿发展诊断和评价考核,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强化系统思维,将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熊立仲认为,一流师资是建设是一流学科的基础,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前提,要进一步围绕学科方向引进优秀人才;一流学科建设中要注重涵育一流文化,教师要成为“大先生”,要乐于培养能够超越自己的拔尖人才。和希顺认为,要通过师德铸魂、卓越立“神”,激发全院教师以勇攀生命科学高峰为使命;要引育并举,用好洪山实验室、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要实行多元评价,体现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的评价导向;要鼓励交叉,以团队建设推动学科发展。

张启发院士指出,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在大力引进国内外青年才俊的同时,也要加快培育现有青年教师。优秀的团队必须有旗帜鲜明的纲领性目标,在引领学科前沿和产业发展的交集处发现科学问题,以问题导向和技术导向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全产业链科学研究。他以双水双绿“稻-虾-鸭”生产模式为例,阐述了为实现绿色农业发展的目标建立可循环系统的过程,指出基础研究要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围绕产业做科研要找到“出口”,科研成果要一直做到农民田里去,要用实际行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召虎校长做总结讲话,他指出,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研究进入精准调控阶段。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标志性成果,以创新驱动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构筑好学科建设的“四梁八柱”。要以应用为牵引,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建设新兴、前沿、交叉学科高地,不断优化学科生态。要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汇聚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要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科教融合,提升学业挑战度,着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生物学要坚持高起点布局、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继续发挥好“头雁”的引领作用。

审核:和希顺

责任编辑: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