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新闻专题 > 正文

郭刚奇:方向决定前途 道路决定命运

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第八章体会

一、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让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扬帆奋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社姓资的讨论,不断强调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和平演变,对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基本路线产生了动摇。特别是对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进行严厉批评,甚至提出了重新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严重妨碍了改革开放。1992年初,邓小平以88岁的高龄,前往南方视察并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提出了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和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

邓小平南方谈话,共6个部分、18个方面、近万字,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讲话的灵魂。讲话的重点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就没有出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手都要硬。

南方谈话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思想解放,它对于改革进程有着重大影响。在当时质疑改革、怀疑改革甚至否定改革的时候,邓小平南方谈话坚定了中国走改革开放的道路,鲜明提出:不改革就没有希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所以,改革必须要试,要敢闯敢试。南方谈话第一次明确提出市场经济改革。从此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实践释放了经济活力,成就了中国的长期快速发展。

二、“南方谈话”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为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在学习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过程中,党中央启动了十四大的筹备工作。1992年2月20日,江泽民主持召开十四大报告起草工作座谈会,并强调指出十四大报告起草要以这个谈话精神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

在“南方谈话”精神指导下,党的十四大作出三大历史性决策:

第一个历史性决策,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党的十四大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在90年代的经济发展速度作出调整,从原定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调整为8%至9%。提出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的要求。

第二个历史性决策,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目的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务院先后作出一系列部署,加快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价格、投资、流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步伐,带来了供给能力的提升和物质的丰富。1993年,我国取消粮票,实行了40年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宣告终结,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全部进入了历史博物馆。

第三个历史性决策,是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十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针。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八五”期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199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1130亿元,原定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五年实现。

三、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五大召开有两个大的背景,一是1997年2月19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逝世;二是人类发展处于世纪之交。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面临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历史抉择。

1997年金秋,党的十五大在京召开。党的十五大作出的一大历史贡献,就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大会报告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主题,旗帜鲜明地宣示了我们党的坚强决心和信心。

大会的第二个历史贡献就是:进一步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大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重大问题作出新的阐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释放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让大家感到,“吃了‘定心丸’,思想更解放了”。

大会的第三个历史贡献就是: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下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党的十五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确回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我国实现跨世纪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忆往昔、看今朝。如今,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展望很多已经提前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四、这段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管子.牧民》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在建始县乡镇挂职工作两年,对山区农村的感受和当时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时任乡党委书记李昌平一样,他曾给朱镕基总理写信,“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当时农村的基础教育很薄弱,有一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大家都印象深刻,当时农村的中小学条件都非常差,国家正通过世行贷款、希望工程来加强建设、改善,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小平同志提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就没有出路。”

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人民的发展需求,正是因为我们坚定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国力、民力取得历史性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财政对民生经费的投入持续增长,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千家万户。2006年,全面免征农业税,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2008年秋季,中国的教育史上迎来一个重大里程碑: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几千年来,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为贫富差别的存在而成为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而今,这个梦想在中国的大地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成为现实。

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紧紧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段党史告诉我们,改革开发的历史是不断创新理论、解放思想的历史,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就永无止境。但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创造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精神,需要自我革命、不断超越的勇气,还需要统揽历史大势、破解时代难题的智慧。就学校发展而言,事业要发展,思想需领先。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解放的空间决定学校发展的空间,思考问题的高度决定学校发展的程度。它要求我们一是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善于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抢抓机遇,大胆作为。二是要加强学习,不断用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更新观念。学习是对我们干部最重要的要求,如果荒废学习,放松学习,必然陷入停顿,僵化,落后,落伍,一个干部光干不学,工作就是在一个水平上的重复。光学不干,就是搞假大空、形式主义。最好办法是,学干结合,学用相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真正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基本功、必修课、看家本领,学思用贯通,知行信统一,学以修身,学以致用,真抓实干,开拓进取,锚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奋力前行。

第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段党史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解决我国的特殊问题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更不可能照搬照抄别国的做法。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我们必须增强“四个自信”,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鲜明提出,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的理解: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必须把党的领导作为本质属性,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基本逻辑,把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精神基因。这样,才能够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也只有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才能够办成特色、办出质量、办出贡献,最终走出华中农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之路。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郭刚奇在2021年4月28日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刘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