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研究生教育改革】李瑾:爱是教育的基础

核心提示: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如何将爱贯穿于育人始终?我校联合培养单位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李瑾认为,可以从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处理好术与道的关系及处理好身与心的关系三个方面着手。

编者按:2月5日起,我校面向13家联合培养单位的141位新增导师进行了为期75天的专题培训,培训结束后,导师们结合成长经历和所感所思,就如何更好地肩负起导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撰写了心得体会。南湖新闻网对部分导师的感想选登刊载,以飨读者。  

鲁迅先生曾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提出“教育根植于爱”。教师给予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其根植于师德。古语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渐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心灵上,都是学生有意无意观摩和模仿的示范。而教师的爱也正是通过言行举止传递给学生,它是尊重、理解和关怀的体现,也是学生在学业道路上内化的动力尊重体现将学生看作独立完整的社会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发展规律,欣赏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理解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分享自己感受,充分理解学生的学习、成长等需要,与建立有效平等的心灵沟通关怀表现宽容,相济恰如其分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成长问题。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如何将爱贯穿于育人始终?我认为可以从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入手。 

一是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一方面导师应从专业与通识两方面的知识入手,帮助学生建立专、博并重的“知识地图”;另一方面鼓励、带领学生以专业为依托,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不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行”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兴趣,发现“知”的不足、短板,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实现学做互进知行合一知与行除了知识层面的,还有素质层面的。比如心理素质,每个学生最终要走上社会,谁都要面临困难和挫折,导师有责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状况,做好疏导者,在给予学生必要帮助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培养阳光心态,提升抗挫能力。 

二是处理好术与道的关系。研究生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个重大的区别在于导师更多的是在学生学业上进行引导,而不是具体知识技能的传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中之重。陈寅恪先生曾经说,一代有一代的新材料,有一代的新学术。因此,学术引导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导师需要对照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要求,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扮演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者角色。学生核心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独立、创新性思维、高阶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等,导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鼓励养成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从而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及交流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精神和价值观,推动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活出独立人生。 

三是处理好身与心的关系。导师的职责还体现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及心理困惑方面。比如,学生在学业、科研中遇到困难时,导师需要用渊博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等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通过给予良好支持,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还有经常会遇到的学生就业问题,一方面导师要致力于拓展就业资源,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帮助;另一方面也要致力于核心素养视角,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有本书《爱的教育》,是一本描写少年生活的特写集。书中每一章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对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对父母、师长、朋友的小我之爱。爱的教育其实就是素质教育,是启蒙孩子如何为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教育是撒播爱的种子,教育应该让爱进入每一位学生的心里,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科学,让学生们充满阳光,充满梦想并成就梦想。很荣幸我能成为一名导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我生命质量也将得到提升,我愿与我的学生们一起成长一起拥抱梦想。

【作者简介:李瑾,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信息化与现代农业、数字农业农村等领域的研究,系我校联合培养单位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  

(本文作者系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瑾,研究生院宋丽波协助整理   审核人马华力 

 

责任编辑: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