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湖北日报】“大思政课”要融通书香和泥土芬芳

核心提示: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讲好中国故事,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一环。上好“大思政课”重在“融”,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让学生真正进耳、入脑、印心。

□ 祝鑫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讲好中国故事,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一环。上好“大思政课”重在“融”,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让学生真正进耳、入脑、印心。

思政课要飘着烟火气。思政课是理论课,讲不好,很容易得“恐高症”,落不下来,沾不上“土气”,自然就缺了“人气”,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好的思政课只有见人见事见生活,多出“庙堂”入“心房”,带一身“烟火气”,才具有理论穿透力和生命感染力。烟火气是青年大学生的现实关切。思政课如何才能讲到学生的最“渴”处,说到学生的心坎里?首先是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思政课要见人,就是要坚持靶向讲解,聚焦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主动回应学生的理论关切和现实关切,使理论供给与个人需求合拍对路,真正让课堂找到节奏感,学生充满获得感。为什么中国抗疫故事能成为思政课上必用的“活教材”?因为它来自现实,可感可触,具备强大的说服力。所以思政课要见事,要把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再现出来,从与学生成长、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谈起,既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又不回避社会矛盾;既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和介绍取得的成绩,也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看待和分析存在的问题。烟火气是生动形象的“家常话”。只有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话语正确回答和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才能赢得了他们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最终才能实现对思政课的价值认同、政治认同。

思政课要搬到大街巷。实践是个大课堂,社会是大学校。近年来,不少高校纷纷尝试开门办思政课,工厂车间、社区军营、田间地头、弄堂小院,都成了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学的生动场域,理论实践打通了,很多学生大呼“过瘾”,觉得思政课再也不“虚”了。带学生走出校内课堂。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但短处在于阅历不足、历练不够,容易导致学生所建构的理论框架、价值体系地基不稳,很难经得起风吹雨打。因此,让学生走出去,就是要设计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和调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最生动、最火热的现场,为他们提供更多观察与体悟的机会,进而帮助他们把形成的直观感受与课堂讲述的理论知识相互印证、加深印象、增进理解,不断提升个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拉直心中问号、祛除心头迷雾。让“人物”走进课堂。我曾聆听了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中国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等一批先进人物的动人事迹,至今都记得当时台上颤巍巍的樊锦诗先生眼神里流露出来的那种“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坚定和执着,记得方文墨用手工精度赛过数控机床的技术现场表演加工歼-15零件时的那份自信与骄傲,他们带给人的影响力有时超乎人们的想象。我们要把那些先进人物、优秀榜样请进来,努力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挖掘“精神富矿”,结合思政课教学,让他们登上讲台,走进学生中间,成为难以替代的老师。

思政课也需要青春气。疫情发生以来,很多青年大学生活跃在网上网下,成为这次疫情防控的生力军,有的在社区跑上跑下送菜送药当志愿者,有的发挥专业优势,创作推出大量优秀的抗疫网络文化作品,在“云端”与世界青年互动分享,以特有的青春力量为疫情防控带来了信心和希望,营造了必胜的氛围,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尊重和认同青年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凸显,尤其是他们在文化建设、志愿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让人感慨,社会“大课堂”也需要青年大学生去激发和引领,他们不仅是校园里的受教育者,更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应提供和设计青年大学生融入参与社会的渠道。正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非常需要通过社会关系与社会环境的形塑来实现自我认同。在当前“大思政”格局下,社会各界都要有意识地为青年大学生开辟提供更多渠道和载体,让他们有足够多的机会和平台,以特有的生机活力和青春力量服务社会,并在其中树立自己的人生方向,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做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

大小课堂融通要善用。对思政课堂来说,离开了社会“大课堂”的磨炼,思政课堂就会毫无生机;而缺少了思政课堂的科学指导,学生在社会上就容易迷失方向,所以大小课堂要融通互动,构建“大思政课”的实践模式。大小课堂融通要各有侧重。思想性是思政课堂的本质特征,它的关键是“思”,缺少思想魅力就缺少感染力,理论不彻底就没有说服力,我们应重点把握思政课堂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人生长河中找到自己的目标方向。而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有着“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的实践优势,我们要善于运用中国取得的一系列发展成就这一源头活水,把思政课讲“活”,善于为学生提供在课外“大天地”里实践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在现实素材、亲身实践中找到问题和困惑的索引,把思政课讲“真”。大小课堂融通要无缝对接。无缝对接,意味着大小课堂融通要融为一体,互为支撑,不能是两张皮,也不能有“时差”和“温差”。同时,还要注重针对性,针对性涉及到大小课堂融通的对应性、契合性、协调性问题,何时用哪个现实案例,如何阐发和解读,都需要精心设计、系统谋划。总之,应将思政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真正上好“大思政课”,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最美高校辅导员)

原文链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ad/content/202103/23/content_88357.html

责任编辑:袁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