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言论】“狮山有约”的育人启示

核心提示: 368名同学,110位老师。2020年的最后三个月里,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每一名大一新生至少跟五位老师进行过面对面交流,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试图明确自身定位和努力方向。在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中,“狮山有约”这样的师生交流活动,带给我们怎样的育人启示呢?

368名同学,110位老师。2020年的最后三个月里,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每一名大一新生至少跟五位老师进行过面对面交流,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试图明确自身定位和努力方向。交流过后,学生表示出乎意料,而老师也认为很有意义,师生双方都期待这样的交流机会能够更多更频繁一些。

在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中,“狮山有约”这样的师生交流活动,带给我们怎样的育人启示呢?

平等自由,是育人的重要前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活动的前提是信任,信任则只有在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而平等自由的交流则是相互了解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对于刚刚脱离父母视线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大学里面的一切既新鲜又陌生,如何快速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这是师生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学生自由选择老师,老师自主决定接受与否,学生可以从老师的经历、见闻、学识中获得启示,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喜好,这种相互了解将直接关系到后续育人工作的开展方式及成效。事实上,在不少参加活动的老师看来,这样一种平等开放的活动,也给了老师平等接触学生的机会。比如,专业课老师可以和基础课老师同一时期接触到学生,任课老师也可以和辅导员有相同的机会。这些不同岗位不同背景的老师一起,呈现给学生更加丰富立体的大学图景,是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的绝佳路径。

潜移默化,是育人的理想境界。春风化雨胜过大水漫灌,育人的理想境界就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渗透。在办公室、试验田、实验室,甚至是运动场、咖啡厅、草地上,放松自如敞开心扉的老师所展示出的人格魅力无疑最具感染力。从家乡的美食到粮食安全与智慧农业,从儿时喜欢的动植物到丰富多彩的生命和学术前沿,身边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口食一瓢饮都可能因为你而发生改变,还会有谁不因此怦然心动豪情万丈?从现实到理想还有多远,大学四年如何度过,老师的亲历见闻无疑就是最鲜活的教材,对于这些经验和教训已经了如指掌,谁还会自怨自艾蹉跎摇摆?在这样没有任何功利性的天南海北畅聊中,对于大学教授、农学和农业的模糊认知被重新校正,甚至催生了农科学子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感。不少学生明确表示,原本打算等着转专业呢,现在觉得不需要再考虑了。这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微妙转变,其实就是潜移默化的最佳诠释。

教学相长,是育人的源头活水。教与学,相辅相成,实现教学相长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并因材施教,进而才有可能实现教育事业永葆长青。在平等自由的交流中,老师可以近距离了解学生的困惑、需求、兴趣和想法,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为学生成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开展的“狮山有约”活动中,就有年长的教授感受到了学生们思想活跃,有学习和专研农业科学的热情,尤其是对新时代智慧农业充满着向往,进而认为这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更新知识,才能应对挑战”;也有年轻教授表示,不聊怎么知道学生们怎么想呢,不知道他们怎么想又如何做点有帮助的事情呢,“我想知道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不被淘汰和嫌弃。”这样的危机意识,其实就是改进育人方式的最大动力,也是教育事业不断进步的直接源泉。

“狮山有约”并非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首创,2020年也不是第一次开展,但当这种活动形式以某种契机认真对待之后所产生的效果令人刮目相看。尽管许多同学最开始是以被动的姿态被迫尝试联系老师,但他们很快就变得积极主动并乐于跟老师交流,甚至主动联系其他学院的老师。这样的主体意识一旦被激发,激活创意激发创新,还会遥远吗?

(本文作者系文化办 杨正莲)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