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特别关注】368名新生与百余位老师的狮山之约

核心提示: 一个学期以来,植物生产类2020级368名新生从预约老师开始了不一样的大学生活。随着交流的推进,许多同学已经开始将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发展、学术前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其影响已然超越了学科和专业的范畴。

“我想报名西部计划,尽量能够回到新疆基层,建设家乡。”

“我的志向是追随农学先人的步伐,不忘初心,从事科研工作,让祖国的农业发展蒸蒸日上。”

“我要将自己的理想融入中国农业发展之中,融入国家的伟大复兴之中,为14万万中国人吃饱吃好、穿暖穿美发出属于我的那份光和热!”

挥别2020年之际,植物生产类2020级白如雪和她的同学们发现,进入大学校园才四个月的自己如今已是豪情万丈,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初入校园时的迷茫彷徨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期待和无限憧憬。感到欣喜的同时,白如雪他们也深知,如果没有几个月以来与不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觉醒还不知道会推迟多久。

这项被称为“狮山有约”的活动,要求植物生产类新生在思考农业与农村发展、个人发展规划与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三个问题,至少预约5名教师进行面谈,然后根据面谈情况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论文。有些同学为此欢欣鼓舞,也有同学觉得勉为其难,但是在课程作业和考核的约束下,植物生产类2020级368名新生从预约老师开始了不一样的大学生活。随着交流的推进,许多同学已经开始将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发展、学术前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其影响已然超越了学科和专业的范畴。

“他们毫无疑问是一个个可爱有趣的灵魂”

大学老师是一群什么样的人,约访被拒绝了怎么办,谈话冷场怎么办?

对于植物生产类2001班的白燕红来说,这个需要访谈5名老师的作业“真的很难”。自认为不擅长与人交流的白燕红在经历了最初的焦虑之后,从感兴趣的研究领域里找老师,记录联系方式、办公地点等信息,然后琢磨怎样写邮件。“先是称呼,问好,再是自我介绍,说明发邮件的缘由与目的,访谈的时间地点,询问老师是否有空,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白燕红说:“要保证礼貌、语言得体且信息完整明确。”她的同班同学刘彩霞还专门找网贴,学习怎样让语言简洁明了又礼貌得体,并提前查询资料。植物生产类2009班的何云霞则用表格列出访谈老师的工作范围、研究方向及个人经历,然后列出问题。

精心准备后却发现,同学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植物生产类2009班张璐如约拜访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郭亮教授途中,郭老师关切地寻问走到哪里。“让我觉得很是感动。”张璐说,自我介绍的时候很紧张,但是郭老师“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声音温柔而有力量。”植物生产类2004班张荷婧与同学一起见到曾任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的曾汉来老师时,这位年近六旬的教授急忙让座、沏茶,回忆自己当年一开始见到教授也有些害怕,后来甚至到教授家里吃饭,“发现老师们都很愿意同学生交谈。”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李国庆教授,则为了跟同学交流更充分,果断放弃了一个即将开始的会议。

被热情而又耐心接待的同学们,在交流中走进了一个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比如,勤奋好学的周雁老师,曾是学校梨园剧社创始人之一;周兴苗老师不仅准备了好吃的蝗虫,还手把手教同学制作蝴蝶标本;好学上进的闵玲老师,虽然初中高中都曾休学,考进华农读研究生后却不断超越自我;程家森老师上大学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才得了六十多分,而边银丙老师也说自己的学习成绩一直马马虎虎;与日本籍教授津田贤一的面谈,不仅成就了多位同学人生第一次纯英文的交流,他在不同国家求学或工作时适应不同地域之间差异的方法也令人大开眼界。

“原来大学教授们也都是一群可亲可敬的人,在他们那里不分性别不分地域,与他们交谈完全没有生分的感觉,反而他们还会给你讲很多有趣的故事,认真回答你提的每一个问题,给你解决疑惑,帮你寻找大学的方向。”植物生产类2001班冯杨杨认为,“狮山有约”这个活动让自己真切地明白了,原来老师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冷”。植物生产类2010班周文俊杰则被老师们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生活的热情所感动,“他们毫无疑问是一个个可爱有趣的灵魂。”

“我看到了优秀的人才有的人格魅力和品质”

“你都未曾了解,又凭什么说不喜欢。”汪波老师的话,让植物生产类2007班周毅有了一种“石破天惊”的感觉。像周毅一样,许多同学对于自己将要系统学习的植物生产类专业并不了解,甚至有人觉得农业应该是农民的事,跟大学生有什么关系呢。

然而,当走进老师的办公室、实验室,当看见老师在谈及专业领域所洋溢的自豪与激情,瞬间觉察到了固有成见的狭隘。周雁老师的食用菌图片展示和介绍,为植物生产类2003班陈珂欣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第一次意识到真菌是多么庞大的一个世界。”植物生产类2004班杨晨在参观农学系主任胡立勇教授的实验室过程中,了解到了现在正在研究的种子抗逆境生长,“我对自己的专业更加热爱了,也对科研氛围充满了向往。”植物生产类2004班潘岩在跟随陈桃教授参观分子楼五楼实验室的时候,看到很多人分别忙于实验、讨论,还有人正在专心栽培油菜花,“瞬间我就被这浓厚的学术氛围感染了,心中充满了敬意与目标。”

虽然是大一新生,但老师们还是热情地将同学引入学术前沿。副校长严建兵教授邀请来访同学参加实验室组会,近距离观察课题组成员的学习科研状态;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委员会主任彭少兵教授则询问每一位来访同学的家乡在哪里,在谈论各自家乡的水稻与食物的过程中,融入再生稻的研究进展介绍,并谈及粮食安全与未来农业的发展;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朱龙付教授推荐来访同学阅读《棉花帝国》,引导大家思考能不能把花卉基因导入棉花使其变得五颜六色;宋鹏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田地间用于远程观察农作物长势的传感器,车间中自动区分种子薄瘪的机器,装麦流水线以及将种子形态录入系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展开关于智慧农业的探讨。

“我感觉我的懵懂迷茫迅速退减,并产生了对农业愈发浓厚的兴趣和自认为农学人的责任感。”像植物生产类2005班罗安瑜一样,许多同学此前并不关注农业,对于科研也不甚了解,但是通过与不同老师的交流后,不仅改变了对农业的看法,更坚定了学农的信心。虽然父亲是家乡小有名气的农业专家,植物生产类2005班陈安吉也是在与不同老师的交流沟通中,才逐渐对农学产生了兴趣。而来自新疆自认为比较了解农业的白如雪,则在与老师交流中完全改变了自己对农业研究的看法。植物生产类2010班买买提吾买尔•库吉表示:“我觉得这次的‘狮山有约’活动‘挽救’了很多学生!

随着交流而被改变的,远不止是对专业的认识。如何称呼大学老师,如何写邮件,如何自我介绍,大学四年怎么度过,怎么学习,怎么安排时间,如何面对挫折,未来如何规划,关于亲情、友情、爱情,关于运动、社会实践、兴趣爱好等等,所有年轻学子关心的问题和困惑,都是谈资。许多老师甚至敞开心扉回忆过往,试图以自身经历给予启示。比如严建兵老师曾在实验室不眠不休待了三天;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姜道宏教授则阅读大量农学、植物学期刊,积累了一本厚厚的剪报笔记本;傅廷栋院士还特意找出了自己的《华中农学院记分册》,上面几乎门门都是五分优等的成绩,让同学直呼“闪瞎了我们所有人的眼睛。”植物生产类2005班邹书展感叹:“从教授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优秀的人才有的人格魅力和品质。”

“如果有一个人的成长跟我有关就很好了”

为了创造尽可能多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年轻的副教授王幼宁决定将每周六的上午都开放给大一新生。很快就有两位学生预约,王老师爽快地答应了,但这次的见面却让她五味杂陈。全程基本都是自己讲学生听,当她问学生是否有问题需要问的时候,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另一位学生则一直微笑沉默。谈话临近结束,学生快速地拿出表格请求王幼宁签字。

后来,再有学生预约,王幼宁明确提出了要求。第一,自己提前想好三个要问的问题;第二,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分别是:你对“狮山有约”活动有何理解?为什么选择联系我?目前你已经和几位老师进行过交流,有何收获?请带上和其他几位老师的交流记录。

这种形式吓退了9名试图预约的学生,但也促成了与6位学生更有意义的谈话。在王幼宁看来,后面到访的这些学生在交流中明显更加积极主动,而她本人也能感觉到他们在积极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交谈中,王幼宁鼓励同学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主动地去选择更多的老师交流,从而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建议他们认真对待学业,给自己设定目标。“我很庆幸自己及时改变了方法。”王幼宁表示:“这次经历也让我感觉到,学生是可以用心引导的,每一次都能帮助一部分学生,慢慢地就会感染和影响更多学生。”

像王幼宁一样,老师都很珍惜这个与大一新生面对面平等交流的机会,认为不仅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也有助于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和需求。对于交流中发现的偏差,老师们也总是及时给以回应。比如,2019年才从德国回来的鄢文豪教授主动申请给所有大一新生讲解如何写邮件,如何与人交流;严建兵则要求来访的同学首先要做自我介绍,并教给同学怎样让别人一下子就能记住你的名字。

相较于专业方向的引导,更多老师看重兴趣的激发和价值观塑造,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鄢文豪就认为,给学生最好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作为学科带头人,姜道宏并不期望学生这时候喜欢植物保护专业,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里,理解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我们要培养的是高端引领性人才,那就必须要有奉献精神,希望同学们要能从一定高度上思考问题,弄清楚为谁而学,这样才会动力更强劲。”姜道宏说,鼓励学生要有同情心、公益心,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这些都是人生成功非常重要的方面。”

虽然这种交流会花费很多时间,但老师们都非常乐意参加。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最初的征集信息中,有89位老师公布了自己可以接受预约的时间,但是最终参与“狮山有约”的老师多达110名,其中有十多位是其他学院的老师。而在部分老师接待的学生中,也有来自其他学院的同学。因此,许多老师都建议这个活动不要仅仅局限于大一的第一学期,甚至全校每年都可以开展。

花费这么多时间值得吗?“我不认为划不来。”姜道宏说:“即使只有一个人听进去了,只要有一个人的成长跟我有关,那就很好了。”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朱龙付表示,学院已经决定将“狮山有约”这种交流活动贯穿于每个学生的前4个学期,每个学期都要访问5位老师。“未来要给老师提供一个表格,对来访学生进行评估、画像。”朱龙付表示:“这样才能更加针对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本文作者系文化办 杨正莲 审核人 彭光芒)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