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党建“双创”进行时】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扎根基层教育 在服务中书写未来

核心提示: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成立9年以来,扎根基层教育,持续发挥支部优势,“扶智”更“扶志”,带动当地脱贫。把党建扎根到基层,把学习扎根到农村土地,把服务覆盖到支教学生。

编者按: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就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以下简称党建“双创”工作)作了相关部署。

两年的建设周期,我校涌现出了一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培育为基、重在建设、典型引领、整体推进,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质量攻坚为动力,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推动事业发展为落脚点的党支部。他们严格对标看齐,勇于改革创新,努力争创先进,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先锋力量。南湖新闻网将继续刊发【党建“双创”进行时】系列报道,展现我校党支部“双创”工作风采。本期报道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成立9年来以扎根基层教育和主动发挥支部优势,“扶智”更“扶志”,带动当地脱贫的故事。

2004年,华中农业大学成立研究生本禹支教队;2011年,经校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和经济管理学院党委研究,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成立,挂靠经济管理学院大学生党总支;2020年,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获评华中农业大学“对标争先”建设计划(2020-2022)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立项。至今,党支部已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志愿服务党组织”“湖北省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贵州省优秀研究生支教团”等荣誉称号。曾担任党支部副书记的许佩林将这些归结为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用心传递善意,是支部每个成员心中最重要的东西。

扎根基层教育 传递质朴温情

身为人师,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支教队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但不仅仅要教学,更要育人。

支部成员王庆鲁在华农大石希望小学主讲“少年学思班”,为孩子们介绍井冈山上的革命故事

党员王庆鲁在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少年学思班”为孩子们讲述井冈山上的革命故事

志愿者在华农大石小学开展“五老进校园”活动,邀请78岁高龄老党员为孩子们讲述40年前大石村的故事

邀请78岁老党员为孩子们讲述40年前大石村的故事

党支部为六年级开设了“少年学思班”、“五老进校园”的理想青年教育活动,退伍军人、老党员、老干部等被邀请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他们戴上当年行军时候的帽子,佩戴上勋章给孩子们讲述奋斗的故事。支部成员王庆鲁说:“希望通过讲好党员榜样故事,能够真正带给孩子们收获,一步一步地对他们产生影响。引导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听前辈讲述过去的故事,支部的成员也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与决心。

服务工作不仅仅在校园,还有校外。基层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支部成员刚到当地开展支教和扶贫工作时也曾遇到过冷眼和不解,这曾让大家感到困惑。作为党员,支部成员选择认真做好接下来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孩子们感冒咳嗽还是闹矛盾,亦或是当地学校或者群众的生活情况,支部成员都放在了心上,他们希望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融入当地群众的生活。

在贵州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的支部成员们,与当地党工委宣传部进行了文化调研,了解到大石村文化活动缺乏,不少村民们喜欢跳舞。一支由党支部成员组织的舞蹈队在去年成立起来了,曾是学校健美操队成员的杜文斌担任起这支舞蹈队的教练。每天下午放学,这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都会和党支部成员们一起,准时与村民们相约在村委会广场跳舞。 “这里的人们不应该每天被孩子的吃穿住行所禁锢,也不应该每天被锅碗瓢盆所拖累,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有乐趣,看着一个个‘学生’在跳舞的过程中享受欢乐,在朋友圈中表达生活的充实,我的内心是感到高兴的。”

在湖北恩施摩峰小学支教的支部成员王铁凝,在支教的第一个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为学生与当地的群众亲手撰写了三百多幅对联,给他们提前送上春节的祝福。渐渐地,当地的群众也会邀请支部成员们到家里一起过生日,与他们分享新鲜的水果蔬菜。偶尔停电的寒冬夜晚,村民们为支部成员们“雪中送碳”的故事也不时在这个小山村上演。在点滴的互动中,支部的成员收获到群众温暖的反馈。

十六年的服务历程,围绕“教书育人、实践扶贫、弘扬志愿精神”这一使命任务,党支部的志愿服务力量在不断增强。在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力支持与精心指导下,党支部面向服务地累计发放爱心资助款300余万元;凝聚爱心建成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等一批希望小学;资助上千名贵州贫困儿童及中小学生完成学业,42名学生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学校;面向社会募捐图书15余万册,为约20所小学建立了图书室;开设体育、美术、音乐兴趣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探索实施了“在线支教”远程教学;连续13年开展“乡村教师来汉培训”志愿服务项目,来自贵州、湖北等省份贫困偏远地区的近400名乡村优秀骨干教师到武汉学习交流。一届又一届的党支部成员都在用行动党支部的红色基因传递下去。

许佩林说,一年的支教生活结束,对于他而言,所留下来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多了份牵挂,他希望将在支部的这份善意和责任传递给新一届成员。每周,许佩林还是会与新的支部成员保持联系,他一直关注着支教队和那群学生的成长。

大手小手相牵 微笑拥抱世界

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际,党和国家号召广大党员奋勇向前。支部组织党员在扎实做好基础教学工作之余,也主动发挥支部优势,做到“扶智”更“扶志”,带动当地脱贫。

依托学校平台,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整合来自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各项资源,为当地学校改善硬件设施。在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由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党委资助,园林院蔬菜学第一研究生党支部党员设计蔬菜大棚,华农支教团党支部负责联系施工队、制定施工方案,两支部并肩配合,在2018年共同建成了“希望”蔬菜大棚。

支部成员为孩子们安排了劳动体验活动。面对熟悉的田地,与一群小伙伴在一起,孩子们都充满了干劲。见大家都拿起农具”跃跃欲试“,支部成员们却卖起了关子,示意大家安静下来,问:“有谁知道蔬菜应该怎么种植才是最正确的呢?虫子为什么会产生呀?施肥应该怎么做呢?”孩子们激动地举手向老师们描述比划着,却也讲不清背后的道理。见孩子们都犯了难,来自农学专业的支部成员们都笑了,他们决定告诉大家这背后微观世界里的农学小知识。“原来是这样啊,我回去要和我爸爸说!”学到新知识的孩子兴奋地叫起来。从课堂到实践,支部成员希望孩子们不是只局限在课本上的内容,还能发现更多好玩的,感兴趣的内容,了解更加丰富的世界。

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进行机器人小实验(供图 周子恒)

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进行机器人小实验

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开展的“城市行”志愿服务项目,也以体验为目的,让留守儿童走进城市,走进大学。支部成员积极与其他党支部联系,带孩子们带走进华中农业大学的生物科学实验室,浏览博物馆,体验VR技术。不仅仅带孩子们来到校园,党支部也与更多的支部和爱心组织合作,邀请他们走进山村,走进校园。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与母校园艺林学学院合作赴贵州大石村开展土壤土质研究为村民寻求适种作物;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建成全乡第一个冲水式厕所,极大地改善了卫生环境。党支部合作的模式在支教地取得很好的成果。

支部成员齐莹首位报名参加“与一线抗疫人员家庭线上手拉手”专项志愿服务活动,图为齐莹正在对孩子进行辅导_副本

党员齐莹为抗疫一线人员家庭孩子进行辅导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党支部承担起为人民服务的党员使命,在支部成员王庆鲁的发起下,党支部的其他成员陆续加入到“与抗疫一线人员家庭子女线上手拉手”和“同心战‘疫’”短视频的创作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支部成员又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者,几天内又有近千名志愿者相应号召携手参与其中,并将服务对象扩大到整个湖北省。支部成员王庆鲁说:“我一直记着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嘱托,如果当国家需要支援的时候我们没有站出来,那么疫情过去之后,我们就不敢再提这句话了。”

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大小手相牵的“支部+”模式,以党带团,将研究生支教团的工作成绩推向了新的高度,为支教地的教育、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薪火相传,砥砺前行。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每一位同志对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将自己的思想汇报、支教随笔、支教故事、志愿服务大讨论编辑成优秀文稿集,希望把支部的红色基因传递下去,为更好的做好支教工作打好基础。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书记王文涛老师说:“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成立至今,真正做到了,把党建扎根到基层,把学习扎根到农村土地,把服务覆盖到支教学生。未来我们将保持党员初心,坚守支教岗位,帮助山区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看世界,回归山区促发展,以教育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我们希望用支部建设成果辐射传递给更多的人。”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 黄毓婕 审核人 刘三宝)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