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食科院以“互联网+”促研究生学术年会师生共学

核心提示: 自学校研究生学术年会启动以来,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通过“互联网+”方式营造师生共学的学术氛围,自发组织了一系列小成本、小场地、小众参与的多样性研究生学术年会学术文化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更人文、更开放、更自在的交流平台。

自学校研究生学术年会启动以来,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通过“互联网+”方式营造师生共学的学术氛围,自发组织了一系列小成本、小场地、小众参与的多样性研究生学术年会学术文化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更人文、更开放、更自在的交流平台。

食科院首创“你的回合”线上科研交流平台,并围绕南湖学术论坛、学术晚茶、开放式学术社区三个层次,开展了系列学术活动,共举办10场专业学术报告会、2场南湖学术论坛、1场国际学术论坛、2场青年学子报告论坛、4场学术晚茶、6项学术社区活动。

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科研交流新常态

“你的回合”APP是今年食科院师生首创的创意线上科研交流平台。该平台以“思想交流拓边界,随机智慧绘图谱”为主题,分为科研故事集、师生二三事、脑洞科普说、学霸的秘密笔记等四个电台主题。平台通过记录科普日常产生交互联系,通过实时谈话进行学术讨论。

在课程汇报、学术报告、生活记录等各类学习过程中,师生在平台上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截至目前,师生已共同创作3000余条科研联系、10000余条讨论对话、100余个谈话录。同时,食科院邀请学校多位青年教师一同进入平台,发表高质量的科普,并与学生开展谈话录,探索师生交流新形式。

食科院研究生沈路虹在参与科研知识分享交流时谈道:“学院这次科普活动带给我的惊喜是巨大的。老师和同学们的一些观点的碰撞带给我很多灵感,让我觉得在科研的路上,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食科院从华中农业大学电台中的3000余条科研联系中评选出了30个最受同学关注的优秀科研分享作品进行展示。“这次科研知识分享大赛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食科专业的学生的使命感。之前老师让我做课题,查资料,我总是被动的。但是在这次科研分享的活动中,很多时候我会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去同很多优秀的同学主动交流。”食科院的刘晓璐同学谈道。

激发师生交融,将思政育人融入日常的科研生活

学院以学术社区、学思的探寻、师说新语等线下小型活动为载体,以“你的回合”APP21天线上趣味知识分享为依托,激发师生就泛学术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将学术研究和思想引领结合在一起,让思政工作的盐融入到日常的科研生活中来。一粒米饭的前世今生、一颗柑橘的故事、寻找螺狮粉的人气配方、一颗鱼丸的诞生、给生活撒把智慧的糖……系列兼具科普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在鼓励师生共同探索的同时,引导学生培养学术思维、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食科院研究生陈晓娟提出的“孤独时是怎么度过的”这一问题引发了师生们的讨论。食科院邱宁老师在评论中写道:“理解一个词汇的内在含义必须从其字义本身求取,独的甲骨文是左犬右蜀,蜀字义为动物瞪大眼睛的样子,于是有人理解独字:形容离群的狗瞪大眼睛楚楚可怜的样子。但是,离群的狗瞪大眼睛就一定是楚楚可怜吗?也有可能是因为离群而不能再盲从,必须警觉起来,必须瞪大眼睛重新认识、审视世界的样子呢!”

“自古以来,中西方最伟大的思想著作均来自于谈话录,西方是《理想国》,中国是《论语》。我们也希望通过“互联网+”的思路,以师生谈话录的形式,为老师和学生搭建思想碰撞的平台,共同探索出真知。”研究生辅导员张静妍介绍道。

拓展视野,引导学生理论学习与科研实际相结合

疫情下,学习和交流均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学术年会的系列活动中,食科院特别注重科研学术视野的拓展以及科研学习是否落到了实效。食科院邀请来自我校及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所单位的十余名硕博开展“智汇食科新发展,创新驱动大健康”食科青年学子论坛,同时在学院内展开“研究生学术报告比赛”活动。两场活动受到了食科院400余名同学的关注。

“不同研究方向的交叉领域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灵感。比如我研究的果蔬方向,曾经有一个课题研究一直没有进展,后来是理学院的一场报告让我在思维上有了突破,才有了后续的研究。”食科院万历同学分享道。在食科院魏雪团老师老师看来,学术报告应强调高阶性、逻辑性、层次性、科普性。她谈道:“每一名报道者不仅是科研员,更是科普员,要考虑如何把自己的研究内容以科学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向观众展示,让每个人都可以从报告中有所思考。”

据悉,食科院研究生学术年会还在继续推进中。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食科院积极探索推进科学事物之间的联系,更在跨学科交流、跨学院交互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为理工科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新的途径。

(本文作者系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张静妍 审核人 向异之)

责任编辑:徐行 林为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