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张启发院士与同学“漫谈人生路”

核心提示: 12月4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启发老师应英才班同学邀请,做客学院“千问计划”第20期交流活动,与三十余名新生同学一起“漫谈人生路”。

座谈会全景(学通社记者 邵子衿 摄)

张启发院士与同学们一起“漫谈人生路”(学通社记者 邵子衿 摄)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莉 学通社记者 牛彦淞 王露阳)“张老师,如何规划个人未来的研究方向”?12月4日晚,提问的声音从第一综合楼114中传出来,室内暖意融融、交流热烈,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启发老师应英才班同学邀请,做客学院“千问计划”第20期交流活动,与三十余名新生同学一起“漫谈人生路”。

张启发老师回顾了他在美国求学的时光,并讲述了他4年5个月15天的时间里换了三种身份:18个月的访问学者,21个月的博士和13个月的博士后。时间虽然短暂,但他收获颇丰,也为日后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他告诉同学们没有哪一样成功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靠努力奋斗得来的。

张启发老师谈到,1997年他写给博士生一封信最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也因对博士生的严格要求曾招来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对此他认为,“青春年华是最宝贵的,浪费太可惜了。这牵扯到价值观的问题,我们今天就要来探讨人生的核心价值观——追求建树”。在这样的精神追求下,会有强烈想要去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这个建树,不是别人强迫,而是自己主动追求,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张启发老师这样说道。

谈到选择科研方向的时候,张启发老师说道“我30岁以前都还没有开始做水稻的研究,我也没想到会成为农业科学家。”他与同学们分享,每一种选择都存在不确定性与困难,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要在现实中不断调整自我,主动适应环境,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做最好的自己。

他勉励英才班的同学要学以致用,以做世界一流水平的博士研究为目标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他谈到学院设立线性化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本硕博贯通8年的培养方式就是为了让同学们进入科学研究与成长发展的快车道,在博士毕业以后能够产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

张启发老师寄语同学们要“强壮‘志’商,激励‘勤’商”,为攀登生命科学高峰而奋斗。他强调,大学生是“攀登”生命科学的高峰的主力军,而非只是“为攀登做准备”的后备力量,要尽早进入科研状态,从思想到行动都要为了科研工作做好充分准备。他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书和自学。读书要一本书一本书地读,《毛泽东选集》《三国演义》他都读了很多遍,马克思的原著、英文原版的小说他也读了很多,现在依然保持读书的习惯。对于科研有帮助的课程如统计学、植物生理学、数量遗传学他大部分都是自学的,有些需要精读的书他甚至读了很多个版本。

他期望同学们不仅要有做出世界一流科学研究的志向和追求建树的远大理想,还要勤思好学,提高学习和科研效率,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于科研。他指出,“进入科研的状态就是朝思暮想,就是每天都沉浸在科学研究的问题中”。他提到当年自己做科学研究时,像破案,凭借着实验中的蛛丝马迹不断的讨论、实验,再讨论、再实验,有时候甚至彻夜不眠的思考科学问题,这才是做真学问。

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纷纷向张启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提出问题重要还是解决问题重要”?张启发老师现身说法,“提出好的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都很重要。有的科学问题需要长达数十年的科学研究才能回答,有的甚至回答不了。研究就要选择前无古人的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回答问题这就是科学研究。”对于如何平衡科研和爱好,张启发老师回答道:“花有限的时间去做有价值的事,不要浪费时间,同学们要多读书,长期积累才能融会贯通。”

交流会结束后,英才班的王宇晴同学感慨颇多,“正如张老师说的,投身于科研要分清主次矛盾,什么是重要的事情,什么是不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时间利用率。不要为自己留退路,一直努力向前,做最好的自己,这是我收获最大的地方”。

审核人:范金凤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