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聚八方硕彦】园艺林学学院实验室公共平台背后的“巾帼女将”

核心提示: 在园艺林学学院实验室公共平台科学管理、顺利运行的背后,有一段“以才引才”的生动故事。

编者按:至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永远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关键要素和最活跃因子,这是古今中外颠扑不破的真理。第十次党代会总结学校优良办学传统之一就是“人才强校”,并将培育新时代“两邓一张”式领军人物列为学校近期六大重点目标之一。肇端于此,学校即将在本学年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全面梳理学校人才工作的基本做法、基本思路、基本经验,查摆弱项短板,凝聚共识,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人才方案。

南湖新闻网即日起将陆续刊发【聚八方硕彦】系列文章,解剖15只左右的“全球视野、以才引才、以才育才、引育并重,尊重个性、干事创业”的人才工作“小麻雀”,讲述各单位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引育并重的做法体会,描写一个个华农人在狮山校园安心生活、匠心育人、潜心治学的成长故事。本期推出园艺林学学院实验室公共平台背后的“巾帼女将”屈晓璐以及管理团队的故事。

2020年9月20日的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场开放日活动正在火热举行,这是第二届园艺林学学院公共平台开放日,来自全校近150名师生参加了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操作和共享平台系统使用培训,推进平台开放共享与高效服务。

这个集代谢组学平台、植物生物化学平台、细胞生物学平台、生物信息学平台、感官评价平台、采后生物学平台、植物生长平台等七个功能模块的“大平台”背后还有一段“以才引才”的故事。

摆在面前的最大难题

将时间拨回到2015年前后,当时园艺林学学院通过优势的学科影响力吸引人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很快发现很多新引进的高层次青年人才具备较强的生物学专业背景,对开展园艺学基础研究有很强的互补性,但对开展科研工作的平台和条件要求很高,要真正发挥他们在园艺学的科研潜力和优势就必须提供强有力的条件支撑。为了破解这个问题,学院在“十三五”规划布局中,将努力提升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建设放在了学科建设的重要位置。

2017年,平台布局和平台功能组成已基本成型,但却只有1名专职人员负责平台综合管理和品质分析相关设备操作工作,平台功能单一且总体运行效率不高成为当时摆在学院面前最大的难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平台技术人员的重要性,它远远超出了过去‘管钥匙’的职能,平台是我们科研的重要支撑。”在园艺林学学院院长程运江看来,“工欲善其事”,首先就要“利其器”。

于是,在学校支持下,一则园艺林学学院公共平台中心主任的“人才招募令”发布了,其基本要求是来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校或科研机构,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操作相关设备的娴熟技能,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经历,且综合能力达到我校生命科学领域教授水平。

究竟会是谁呢?谁又会符合这样的要求呢?

同行青年科学家之间的惺惺相惜

由于当时国内做平台支撑的人大多没有专业背景,所以自招募发布以来,学院发现得到的积极反馈甚微。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在当年引进的教授打开了这个局面,“以才引才” 最终成为延揽人才的成功方式。

2017年5月,英国杜伦大学生物与生物医学学院博士后王鹏蔚以教授身份引进到华中农业大学,这位从事细胞生物学与基础园艺生物学研究的“80后”青年科学家,一到学校便“钻”进实验室开始了园艺细胞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在这个过程中,王鹏蔚发现,他的研究非常需要有细胞生物学平台作为支撑,当学院购买相关仪器设备后,“没人管”的问题再次突显。

“我们需要找一个既懂设备,又有科研背景,同时对科学有自己的理解,并且愿意做平台支撑的人”,于是王鹏蔚便开始关注身边人。终于,一个曾经因科研有过接触的一位“同行”进入到王鹏蔚的脑海,她就是未来平台的“大管家”——屈晓璐博士。

王鹏蔚找到屈晓璐时就提出,当前在华中农业大学有一个做平台支撑的机会,未来发展以技术服务为主。屈晓璐听说后有些犹豫。从传统科研实验室出来的屈晓璐,那时更想从生物学角度出发做与仪器应用开发等方向相关的科学研究。

做技术支撑,还是走学术道路?仔细想了几天后,屈晓璐觉得既然现在自己在基础生物学研究方向越做越窄,不如试着换一个“天地”——一个不是从生物学角度出发而是从方法学角度出发的新机遇。同时,细胞生物学在园艺领域基本还是空白,做植物细胞生物学方向研究的屈晓璐敏锐地感受到在园艺领域做好平台支撑大有可为。于是她又联系了王鹏蔚。

当王鹏蔚将屈晓璐引荐给正在为平台中心主任人才招募奔波的程运江时,程运江很满意。

原来,屈晓璐博士毕业后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并在The 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 Front. Plant Sci.等发表论文。由于屈晓璐长期从事微丝骨架调控拟南芥花粉管极性生长机制的研究,而此项研究工作又极大依赖细胞学和显微镜技术,因此她积累了丰富的仪器设备操作使用经验。不仅如此,屈晓璐多次给研究生进行显微镜相关技能和显微图像处理方法培训,内容涉及显微镜成像原理及采图控制,图像后续处理及数据挖掘,后期数据展示等方面。自己开设培训项目《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转盘共聚焦显微镜原理及使用》《显微镜图像处理及分析》《ImageJ宏编写》以及不定期的显微镜操作指导。而这些,与平台中心主任招募的条件完美契合。

“就是她了!”在程运江心中,屈晓璐博士是最佳人选。

“这样的学校值得让我留下”

但是,要想让一位从未来过华中农业大学的青年科学家认可这个岗位,不是简单凭兴趣就可以的,曲折也在所难免。

其实,在王鹏蔚找到屈晓璐之前,屈晓璐就已经拿到了外省一所高校的offer。得知这个消息后,王鹏蔚立刻与屈晓璐取得联系。“因为我们都是同样研究方向的,从科研角度我基本能明白她的想法,所以我更能理解她关心的方面和顾虑。”王鹏蔚从自己入职的角度将自己对于华农的理解与屈晓璐畅谈,并从科研角度为屈晓璐系统分析了来到华农后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面对。对于华农优势、未来工作开展、发展空间、平台条件等的问题,王鹏蔚也一一回答。角度独到又透彻清晰的分析,让屈晓璐感到非常安心。

与此同时,园艺林学学院邀请屈晓璐来学校做了一场学术报告,也就是因为这次契机,屈晓璐第一次感受到了华农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印象极深”是她的真实感受。“打电话不够有诚意”,为了让屈晓璐对平台支撑有更深了解,学院还多次邀请她来学校交流座谈,校领导姚江林也在学校与屈晓璐面对面畅谈长远发展。

为了留住难得人才,程运江还专程两次赴北京与屈晓璐和她家人见面交谈,这样的行为也获得了她家人特别是她丈夫的支持,解决了屈晓璐的后顾之忧。

对比“冷冰冰”的另外那所高校,华农的热情与关怀让屈晓璐下定了决心。2018年11月,屈晓璐从清华园来到狮子山。“最终我选择华农,不仅是有一个广阔的发展机遇,华农对待人才的真情实意也深深打动了我,这样的学校值得让我留下”,屈晓璐和记者深情地说。

“满足大家的科研需求就是我要做的”

成为平台“大管家”的屈晓璐并没有“坐等”学院安排任务。在认真了解、仔细调研平台的现有框架和具体构成后,屈晓璐开始谋划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队伍是做好平台管理的保证,所以屈晓璐首先从队伍建设开始入手。由于七个平台各有不同,屈晓璐便把专业程度以及保证每个平台都有分管老师作为队伍组建的原则。在原来平台管理负责人张红艳老师的基础上,她将一直协助平台管理的科研助理石春梅老师正式“签约”至队伍中。人才选择需要内外兼顾,屈晓璐和平台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仲林林在华中师范大学一次学术交流中把具有分析化学相关专业背景的秦玉娇老师招入了团队。自此,四位“巾帼女将”成为了平台队伍的主要成员。

有了好的队伍,好的制度也需要跟上。2019年2月,以程运江为主任、屈晓璐为常务副主任的首届平台管理委员会成立,并应运出台《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公共平台管理委员会章程》,对平台的组织机构、管理办法作了详细阐述。为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保障平台高效运行,屈晓璐经常与平台管理委员会成员就采购意见、平台规划、科研需求等方面积极沟通,让委员会在平台管理上发挥更大的推进作用。

“仪器设备预约好不方便”“打电话预约效率不是很高”……当很多师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屈晓璐想,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势在必行。起初,屈晓璐与从事IT行业的爱人商量,准备一起开发一个系统,但由于没有经验,加之时间仓促,开发“失败”了。屈晓璐不气馁,她通过多方调研了解,发现学校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用的一个系统比较符合当前需求,于是她便与系统的开发人员取得联系。由于仪器设备有不同的控制方式和预约方式,屈晓璐与开发人员从购买硬件开始,搭框架,设功能,在不断磨合中终于搭建起符合平台需求的平台信息化管理系统。初期的系统“bug”通常较多,屈晓璐全身心投入到线上测试中,“我当时都快成为‘bug’测试员了”,她笑着说到。现在的系统让平台更加开放、公平、透明、高效,师生都很满意。

屈晓璐研究员汇报公共平台运行管理_副本

屈晓璐汇报公共平台运行管理(通讯员 程玉华 摄)

平台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当时很多师生都有顾虑,担心对仪器设备不熟悉导致损坏,很多仪器设备也因此使用频率不高,“落灰”情况时有发生。为了保证平台高效运行,培训成为屈晓璐急需要做的事。如何让培训效果突出,屈晓璐和团队将培训分为三种类型,在定期邀请仪器设备工程师和平台老师举行大型讲座和定期开展5人小规模上机培训的基础上,根据临时使用情况,进行“一对一”辅导。一年多来,每种仪器设备1至2次的大型讲座以及数不胜数的小型培训让前来使用的师生心中不再“发怵”,平台的仪器设备使用率提高了。

“满足大家的科研需求是最终目的。”屈晓璐和团队老师也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平台管理团队的“巾帼女将”们都是处于“7*24”待命状态。一次深夜,一名学生发短信给屈晓璐说因为夜间平台系统自动断电,但自己仪器没关。看到短信后的屈晓璐便立刻跑到实验室处理,她发现问题已得以解决,原来是石春梅老师也赶来了。没有正常上下班时间是平台管理团队的常态,兢兢业业的张红艳老师,几乎随叫随到的石春梅老师,保持热心工作的仲林林老师,有丰富检测和资质认证经验的秦玉娇老师,“巾帼女将”们一直付出,从无抱怨,平台的管理与服务因她们而变得有口皆碑。

“平台这个功能单元从无到有到现在的健康发展,与这个团队分不开”,程运江这样说。未来,平台建设还将围绕支撑高水平成果产出,强化对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支撑能力,提高受众面和认可度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设备和条件改善与支撑队伍建设同步推进,着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服务队伍,建立规范有序的制度体系,形成平台文化。程运江最后和记者说:“岗位高起点谋划、人才队伍高素质组建、各项资源高强度支持的三‘高’,是对于此次成功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深刻启示。”

代谢组学分平台

代谢组学平台(通讯员 程玉华 摄)

当记者走出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楼时,果树学博士研究生牟蛟琳通过预约正在使用代谢组学平台的UPLC-Altis MS仪器做着检测柑橘叶片中重要的次级代谢实验。她说:“平台预约与收费审核都很透明,实验数据导出和传输也建立了平台,平台使用更加便捷了。”

(本文作者系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 徐行 审核人 程运江 赵希庆)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