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师德先进】谭佐军:“教书育人是我最大的源动力”

核心提示: 在同学们眼中,理学院谭佐军教授是幽默风趣的物理老师,是同学们科研路上的引路人,更是永葆一颗好奇心,喜欢在未知领域探索的学者。谭老师说:“工作21年,教书育人是我最大的源动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同学们都能像物理学家一样,欣赏到这个世界独特的美妙。”

《大学物理》难吗?难!这是学情调查中近65%同学的回答。

可是,听同学们说,在理学院谭佐军教授的课堂上,学物理就不那么难了,当真?

记者来到谭老师课堂,果然,一节课下来,欢笑声、掌声不断,一个个知识难点,在谭老师的一个个幽默、形象的妙喻中,轻轻松松就被大家理解了。

幽默诙谐的授课模式背后,是谭老师对三尺讲台深沉的爱。

谭老师说:“工作21年,教书育人是我最大的源动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同学们都能像物理学家一样,欣赏到这个世界独特的美妙。”

用幽默构建“志趣”课堂

 “多年来,‘物理难教,学生难学’是我们教学的深切感受,要想教好这门课,老师就得用‘心’唤醒同学们对物理学习的志趣。”谭佐军说。

谭佐军喜欢具象化的表达,也喜欢在知识点中嵌入贴近生活的“段子”,外加他略带口音而富有激情的普通话助阵,课堂上总是欢声笑语一片。比如,讲到气体动理论时,他会用“球形鸡”的笑话引入,在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的同时,让大家进一步理解何为“理想模型”,何为“修正模型”;讲到相对论时,他打趣地说,运动物体的时间流逝得更慢,而且速度越快时间流逝得越慢,所以,生命在于运动……

DSC_7190

谭佐军老师在为同学们讲授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关知识(匡敏 摄)

在注重寓教于乐的同时,谭老师也特别注重以物理知识实现价值引领。他说:“物理课程与课程思政有天然联系,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来源和重要立论依据。”

在给同学们讲授热力学中“熵”的概念时,他告诉大家,熵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负熵”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当我们多读书、多学习时,有利于人保持有序状态,也就是保持“负熵”状态,所以同学们要做个博学多识之人。

“谭老师诙谐而又独特的授课方式,让物理这门很难的学科也变得有趣起来。”“风趣幽默的老师,经常会给我们哲学思考”“即便是有时候走神了,也会被他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给‘拽’回来”……多年来,谭老师精彩的课堂赢得了历届同学们的好评,不少学子们还慕名前去旁听。

1999级动物医学2班陈桦眼便是众多旁听学生中的一份子。对电子通讯等学科感兴趣的他,大一时偶然旁听了谭老师讲解的电子电路课程,一个关于“光通信”的梦想就此在他心中发芽。经过一个学期的旁听后,陈桦更加坚定了自己转攻“光通信”领域的决心。大二下学期,陈桦辅修了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的双学位,毕业后也如愿进入了相关领域工作。

作为一名党员,谭佐军总会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教20多年来,每年授课超过400个学时的他,早已对课程知识滚瓜烂熟,可在他心中,每次课都是新课。而每次开课前,他总会细致地进行学情分析、研究所授专业的培养要求,有针对性地备课、精选案例、设置情景,力求让不同专业、不同年代学生的都能学有所获。

作为学院副院长和研究生导师,管理与科研工作都十分繁忙,但在夜深人静时,出差候机时,开会间隙……他都会抽出时间来研究教学、收集案例。他说:“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和‘后浪们’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才能把知识讲到大家心坎里。”

鼓励点燃青春梦想

在谭佐军看来,学习物理就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因此,掌握与活用物理知识,能够较好的锻炼同学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也正因如此,课堂上,结合知识点讲授和自身经历,谭老师时常引导同学们保持一颗好奇心,大胆想象,课后积极参与物理领域的科技创新。

他的一次次鼓励,悄悄地点燃了同学们创新的激情。

在谭老师的引导下,200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程飞对《光的偏振》这一章节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兴奋地找到谭老师描述了自己的奇思妙想,谭老师不仅鼓励他大胆去尝试,还引导他向更前沿领域迈进。在谭老师的指导下,他不仅申请到了SRF项目和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相关研究成果还发表在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上,相关研究项目也以优秀结题。毕业时,程飞还顺利考取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

谭老师课后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理学院 供图)

谭老师课后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理学院 供图)

在2013级自动化专业季荣炬心中,谭老师不仅是自己科技创新的指导老师,也是他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一个深秋的夜晚,乘坐卧铺去洛阳出差的谭老师接到了季荣炬打来的电话。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让季荣炬十分困惑,他想请谭老师帮忙分析下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而彼时,火车上的乘客们正是酣甜入梦的时间。谭老师不但没有拒绝,还轻轻走到车厢连接处,耐心的为他分析、梳理,经过3个小时的通话后,季荣炬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并重新确定了实验方案。

季荣炬回忆说:“谭老师是我大学里特别感恩的人。那天晚上,谭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虽然已是夜深,但我却感觉格外兴奋。”

即便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期间,谭老师也经常颠倒时差,只为方便指导季荣炬。

在谭老师的指导和他的努力下,由季荣炬创作的“声波冲击式粮食仓储温度实时监测系统”这一作品获得了2014年第三届湖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在此基础上,他不仅完成了一项国创项目,并以优秀结题,还申请获批了两项专利。

2017年,一向自信满满的季荣炬考研却失利了,落榜消息传来,季荣炬备受打击,失败让他对未来也迷茫起来。谭老师耐心地开导他:“这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次考验,千万不能因此放弃了心中的梦想。”在谭老师的鼓励下,季荣炬重拾信心,并决定一边工作一边重新备考。

功夫不负有心人,次年,他如愿被同济大学集成电路专业录取,收到消息的那一刻,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把这一喜讯分享给谭老师。

二十多年来,谭佐军从未间断过对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指导,而不少同学,也在他的指导和鼓励下,愈发坚定在科研领域探索的理想。

理学院谭佐军老师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

谭佐军老师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 (谭佐军 供图)

用探索开拓育人空间

“实现智能化、个性化、泛在化的实验教学,是新时代对实验课教学的要求。”2009年,教育部文件上对实验课教学的这条要求吸引了谭佐军的注意。

“每年学习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学生众多,我们是否可以建立一个符合这些标准的实验教学系统呢?”这一想法在谭佐军脑中冒出来。

可是,究竟怎么做,谭佐军心里压根没有底。那时候,因为我校学科设置的独特性,尚没有一所高校的经验可以借鉴。

“那就自己动手来建吧!”谭佐军暗自下定了决心。

事实上,完成一个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不但考验计算机功底,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时,许多人都劝他,何不花几十万买个系统呢?

可谭佐军心里清楚,引进市面上的实验教学系统,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几年之后,必然会面临淘汰。而这对学校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说干就干。

面对高强度的教学压力和刻不容缓的实验进程,谭老师迅速查找资料,并买来相关书籍,一番研究后,他便带着身边的教师团队开启了自主研发实验教学系统的征程。

连续一个月,谭老师和团队都是在熬夜加班中度过的。而实验教学系统正式上线的前的一周,他连续熬了几个通宵。

实验系统上线那一天,看到所有同学顺利完成选课时,谭佐军和团队的老师们高兴得要跳起来。

谭佐军老师带领团队教师自主研发的物理实验教学系统(图片来源于网络)

谭佐军老师带领团队教师自主研发的物理实验系统界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疫情期间,就在老师们纷纷为云端实验课教学犯难时,这套实验教学系统再次发挥了作用。在谭佐军的带领下,物理系全体老师集思广益,最终,依托这套系统,团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预习+居家实验+教师直播+线上讨论”的综合教学模式,顺利完成了全校6个学院1677名学生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仅保障了物理实验教学效果,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无限科学创意。

物理系教师们不禁感叹:“这次实验探索,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课程交流群里,经常会有同学们和老师火热地探讨问题,甚至凌晨2-3点,也有学生在群里发问。”

谭佐军说:“在物理世界探索,总能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久而久之,这门学科也在自己身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这份烙印,也时刻敦促着谭佐军,以一颗好奇心,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以一颗真诚的心,相伴学子逐梦远行。

(作者:匡敏  学通社记者吴碧媛参与了采写  审核:吴义生)

责任编辑: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