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长江日报】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 提供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

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习近平总书记富有深厚的为民情怀,贫困群众是他最为牵挂的社会群体。他讲到:“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四篇重要文章,集中反映了他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深邃思考、科学研判和战略部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有关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准确领会新时代精准扶贫方略的深刻意涵,客观认识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系统掌握治理贫困的理论方法,切实坚定战胜贫困的信心决心,夺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明确精准扶贫的战略地位。扶贫开发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从2017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重要判断,并且提出了“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一新的目标要求。如何看待精准扶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如何进行战略定位,直接关涉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部署安排。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小康社会圆满收官,提升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战略高度,并提出了“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任务要求。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纳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战略目标任务,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充分表明了精准扶贫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二是研判脱贫攻坚的重大进展。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5年多的艰辛努力,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看待扶贫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如何研判脱贫攻坚的具体进展,成为全党和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召开的脱贫主题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运用统计数据分析贫困人口大幅缩减、贫困县数量首次减少、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的客观事实,作出“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这一重要判断;结合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多元化扶贫实践,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条件改善,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锻炼培养农村人才等扶贫实效,认为“促进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基于政府投入主导、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军队和武警部队扶贫、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协同治理贫困机制及其显著效果,强调“构筑了全社会扶贫强大合力”;聚焦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社会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八大体系”构建,强调“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管理体制的根本性作用发挥,指出“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的脱贫攻坚重大进展研判,充分表明在党的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方向正确,前景光明。

三是总结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我们党带领人民,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基本方针,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实效十分显著的脱贫道路,积累了宝贵的脱贫攻坚经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扶贫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战略高度,予以概括总结。突出强调党的领导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六个精准”提高脱贫实效、加大投入保障资金支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从严要求确保脱贫质量、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等六个方面。这些经验阐释自始至终贯穿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归纳的脱贫攻坚经验,不仅要深入理解经验本身所依据的伟大实践,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刻体悟理论概括所贯穿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今后的扶贫脱贫实践中“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是作出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在前期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脱贫质量观,要求“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和战略思维。尤其强调脱贫攻坚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一政治责任,要求各级党政干部必须履职尽责,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亲力亲为。必须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标准,做到“两个确保”,如期高质量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不断强化体制机制,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要富有治理效能,权责明晰、协同共促、形成合力。务必做到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多方式、多元化扶贫脱贫,做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高扶贫实效。切实保障人才支持,脱贫攻坚的关键在人才,通过组织本地各级扶贫干部学习培训,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经商等本土人才返乡担任村干部和创新创业等途径,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加强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改进帮扶方式,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脱贫内生动力。同时,必须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加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为提高脱贫质量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五是提出突出问题的解决之道。在客观研判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之道。总体来看,“两不愁”基本解决,“三保障”尚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诸如尚有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孩子、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贫困人口、需要进行危房改造的对象、饮水安全等问题。这些突出问题与民生息息相关,直接影响脱贫目标实现及其质量提升,必须及时妥善解决。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抓好落实,并对扶贫领导小组、教育部等“三保障”工作主管部门、相关省区市县脱贫工作提出了抓实抓细、落实落地的具体要求,做到“逐项逐户对账销号,确保不留死角”。并且再次强调,脱贫攻坚“要坚持现行标准,既不拔高,也不降低”,解决“三保障”突出问题,“摸清底数是基础”“关键是抓好落实”。为如何认识“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状况提供了认识论指导,为如何解决突出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引,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实践论启迪,必然成为新时代高质量脱贫攻坚的根本遵循。

本文作者:梁伟军

(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长江日报》2020年08月20日 06版

原文链接:http://cjrb.cjn.cn/html/2020-08/20/content_179796.htm

责任编辑:徐行